□记者 张孜怡
“六月黄”,也叫“童子蟹”。每到农历六月,螃蟹完成第三次蜕壳后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时的蟹壳薄肉嫩,虽未长成成蟹大小,但鲜嫩清甜的滋味独具魅力,是上海市民夏日餐桌的宠儿。其中,产自松江黄浦江上游水域的“泖蟹”个头更显饱满、滋味鲜美,颇受欢迎。
“松江六月黄”的高品质与热销的背后,源于二十余年探索形成的科学养殖模式和持续创新。
作为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松江选用国家级良种“江海21”,率先探索形成了“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增氧、优化饵料”的养殖模式。在蟹种上,每一平方米养一只蟹,给足蟹苗生长空间;在饵料上,投喂高蛋白颗粒饲料,由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进行饲料配比。
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大泖基地是“江海21”最大的亲本培育基地,每年为“江海21”的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我们以培育亲本的标准来生产商品蟹,核心追求的是品质。”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郎月林有近二十五年的养蟹经验,其合作社的发展是松江黄浦江大闸蟹发展的缩影。
走进鱼跃水产的大泖基地,放眼望去蟹塘波光粼粼,郁郁葱葱的水草为蟹苗带来片片荫凉。优质稳定的水环境是保障大闸蟹健康生长的关键生态因子。精种水草一直是“松江模式”的关键环节,今年松江创新打造“一塘双网”设施化水草分区种植模式,深度优化“精种水草”技术体系。
搭配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耐高温水草,和伊乐藻等中低温水草,既能在大闸蟹生长关键期提供稳定优质的环境,又能在夏季高温搭建遮阳避暑的“水下生态林”,改善水体环境。“大闸蟹最佳生长温度在28℃左右,通过复合种植水草,即使在夏季高温天,池塘水温不超过31℃。”郎月林介绍。
依托“松江模式”养大蟹、养好蟹,“松江泖蟹”的品牌名气渐响。鱼跃合作社等区内龙头水产合作社打造大泖、昆泖、泖湖、金泖等“泖”字辈品牌,这些品牌在素有河蟹界“奥斯卡奖”之称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中,屡获“金蟹奖”“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等荣誉。
为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松江依托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与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紧密合作,围绕绿色生产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并从去年开始,松江进一步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参与“中华绒螯蟹亲本高质量培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专项研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