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或者是成人的一个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代痴迷、人到中年依然继续关注武侠小说。迷恋武侠小说数十载,耳濡目染,从中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增加了学识,开阔了眼界,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侠义情结,还真是获益匪浅。
口述/武一杰 文字整理/刘千荣
●前一段时间,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最新版《天龙八部》电视剧被播出,据说网上评分不高,反响平平,却未影响我一集不落地看下去。这一看才发现,我对《天龙八部》的认知是有残缺的。当年较早接触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算是其中的一部,却因为这部小说分卷分册,所以我只阅读了很少一部分内容。黄日华版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当年非常火,却因为故乡农村电视机是个稀罕物,并没有完整看过,可能看过其中的一两集,一知半解,这才发现自己的江湖武侠梦其实并不完整。
我们那一代人,江湖武侠梦应该从电影《少林寺》、电视剧《霍元甲》开始。电影看过两遍,但年纪尚小,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江湖恩怨。《霍元甲》也是因为老家农村没有电视机,无从看到,除了跟着音乐老师学唱电视剧中的片头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到现在也没了解其中的剧情。
让我真正领悟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江湖武侠梦,开始于我们省电台小说联播里播送的长篇配乐小说《玉娇龙》。那时候我上初一了,受语文老师的熏陶,多少有一点文学理解力。出于听评书的惯性,保持着对小说联播收听的生活习惯。《玉娇龙》一经播出,立刻被深深吸引并欲罢不能。于是像听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那样记住了《玉娇龙》的故事和其中的许多细节,直到2000年观看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我还能对比出电影和小说《玉娇龙》哪些情节雷同,哪些情节不一样。
记得电台在播出小说联播《玉娇龙》的时候,说是根据聂云岚编写的长篇小说。当时,我们谁也没注意,这个措辞的真正用意,以为作者就是聂云岚。等到2000年《卧虎藏龙》电影横空出世,发现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玉娇龙和罗小虎,这不就是《玉娇龙》里的人物吗?仔细观看情节大致框架基本相同,细节则有出入。而这部电影的小说原著者是王度庐,终于明白聂云岚只是改编者。
电影《卧虎藏龙》里玉娇龙和罗小虎并无子嗣,而聂云岚在其改编的小说《玉娇龙》里,写到玉娇龙在漂泊中生有一子,让一位县令夫人掉包成了女婴。玉娇龙无奈收养了一位女儿春雪瓶,当然她的儿子也被县令养大,玉娇龙则因此有了一位亲生儿子和一位自己养大的义女,故事自然能够继续写下去。
由此我基本理清了给我第一个少年武侠梦的《玉娇龙》的大致线索。蓝本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度庐创作的《卧虎藏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聂云岚改编成小说《玉娇龙》在电台播出,产生巨大影响并续写了《春雪瓶》,素材来自于王度庐的另外一部武侠名著《铁骑银瓶》。到了新世纪伊始,李安根据王度庐的小说《卧虎藏龙》拍成电影并在国际上拿了大奖。
李安的电影确实很精彩,取景从塞北到江南,不仅展示了神州奇景,更展现中华武侠文化和其中的深刻内涵。不过,还是怀念当初广播里收听的小说联播《玉娇龙》。聂云岚的改编,叙事更加宏大,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开启了我的江湖武侠梦。
●武侠小说《玉娇龙》只能算作我江湖武侠梦的启蒙者,真正让我迷恋武侠世界的还是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三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龙。
他们三人中我最先接触到的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这得益于我们的体育老师。当年,乡村中学条件设施有限,晴天可以在教室外的泥土操场上体育课。下雨天只能在室内上体育课。在上完几节眼保健操后,实在闲着没事,体育老师就给我们朗读报纸上转载的根据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改写的《九阴真经》的故事。少年郭靖的形象深深吸引了刚上初一的我们,记住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这样的口诀,也让我们如雾里看花一般,远远看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海市蜃楼。
我有个做牙医的远房舅舅,在我们附近周边的乡镇街道上每逢集市时四处摆摊,有点江湖郎中的意思。不知道他从哪儿弄到当时不易见到的武侠小说,在他摆摊时没有患者来治牙病,靠看武侠小说来消磨时间。
这位牙医舅舅有时在我们镇上摆摊,因离自己家远,就会到我家吃午饭。于是我看到了他带来的《天龙八部》第二卷的下册,我赶紧问他借,答应等他下次来赶集还他。小说不是很厚,我熬夜囫囵吞枣看完了,印象最深的是乔峰大闹少林寺,以及四大恶人的出场。让我见识了金庸武侠世界的冰山一角。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我的少年时光里,也只是惊鸿一瞥。其中也有同学在班里拿到过《天龙八部》同版本的其他卷册,我仍未来得及细看,因同学催要得紧,匆匆看过部分章节,知道段誉公子有时灵,有时不灵的六脉神剑以及神奇的凌波微步。其余再无印象了。
到底是年少轻狂,耳闻目睹了几部武侠小说及其改编的电影,自己开始动手写起武侠小说来,小说名叫《佳奇滩》,“佳奇”乃“假起”之谐音也,“滩”不用问是受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的启发。并虚构了佳奇山、佳奇江、佳奇派武功。偷偷的写也就罢了,还在语文老师一次布置的自由命题作文中,当作业交给了语文老师。
从师范学校刚毕业一年,比我们也就大个五六岁样子的语文老师并没有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把我的武侠短篇归到优秀作文之列,不过是从我构思、立意、语句上来判定。语文老师不提倡写武侠小说,也不提倡我们看武侠小说,理由是那都是武侠小说作家们闭门造车的产物,没有现实生活基础。
语文老师的忠告,我听进去了一半,没有把自己的武侠小说《佳奇滩》续写下去,不过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还是看的,只是限于当时故乡农村的偏僻,没有那么多武侠小说书可看罢了。
一转眼我就上到了初三,这时候语文老师的话不听也得听了,因为升学考试就在眼前。我是一名乖学生,一心只读课本书,闷头啃我没有丝毫兴趣的数理化课程。但有的同学不是,他们下课看武侠书,上课的时候,还把小说放在课桌下偷看。这是比我还痴迷武侠小说的同学,一入江湖不知归。我倒是佩服他们的爱我所爱,但却不敢如他们那样全身心的投入。也幸亏如此,有幸升入高中的我才不会像因中考落榜而无书可读的他们一样流下后悔的泪。尽管后来,由于身体和家庭状况等因素,我也没能把高中读完,但我全力以赴过就不后悔。
●在乡村务农的我,繁忙的农活之余,还是想办法找一些相关书籍来看,也不分是武侠、言情,严肃文学还是通俗小说,凡是能借到、买到的书刊都看。九十年代初,一部根据金庸小说《雪山飞狐》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风靡全国,而那时我的故乡电视机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所以有幸看到其中的几集。特别是电视剧里的片头曲《雪中情》以及片尾曲《追梦人》更是影视剧插曲中的精品。
多少年过后,我还能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回味电视剧中的精彩镜头。也是这部《雪山飞狐》让我重新认识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到上海后我曾在一家地质仓库里当保安,同单位里有几个中专刚毕业的小技工。其中一个在读职高的时候,在夜校里买回全套的金庸小说,里面有明显的错别字,现在回想起来估计是盗版,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阅读的热情。特别是我值夜班时看金庸小说,绝对不会违纪打瞌睡。
我在歌曲《爱江山更爱美人》以及《刀剑如梦》的动听旋律里看完金庸的又一部重要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也有幸看到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有小说做底子,不用牵挂后面剧情的发展。同时看完的还有金庸的《侠客行》《笑傲江湖》,也观看过徐克导演改编拍摄、李连杰、林青霞主演的经典武侠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更学会了其中的片尾曲《沧海一声笑》,为之倾倒。金庸大侠的武侠江湖真的精彩纷呈,也让人眼花缭乱。
刚来上海的前几年里,我的行囊里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我用它收听过据说是金庸小说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以及《碧血剑》的部分内容。金庸大侠是2018年10月底仙逝的,在此前一年,我完整地观看了2017年新版《射雕英雄传》。从初一体育课上,听体育老师朗读九阴白骨爪的故事起,到看完最新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可以说是读着、听着金庸武侠小说长大的。金庸大侠的武侠世界汪洋恣肆、博大精深。特别记住他的那句名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武侠江湖里,有着厚重的家国情怀。
●差不多在煤油灯下看《天龙八部》的同一时期,我接触到了“开新武侠风气之先”的作家梁羽生写的《冰川天女传》,是我同班且同路的同学借给我的。他有位当代课教师的哥哥,很容易借到许多刊载有各类武侠小说的厚杂志。《冰川天女传》就是其中的一本。和看《天龙八部》的一目十行匆匆读过不同。《冰川天女传》虽也是挑灯夜读,却看得甚是仔细,把小说里唐经天和桂冰娥的故事从头看到了尾。后来我还看到了与这部小说的内容相关联的《云海玉弓缘》《边塞传烽录》以及根据小说拍摄的《云海玉弓缘》电影。
其实在看《冰川天女传》的同时,镇上电影院正在放映《白发魔女传》,八十年初代拍的,不是张国荣主演的那一版本,学校包场看的电影。就当时我们的审美能力来看,觉得没有李连杰主演的“少林”系列好看,剧中的人物如神仙一样飘来飘去,太假。后来才知道那是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代表作,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可惜当时却看不懂。
来到上海后,在我沉浸金庸武侠小说世界的同时,也会阅读梁羽生的一些武侠巨著,特别是我办了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后,我借阅了梁先生的代表作《七剑下天山》《大唐游侠传》。在观看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时,我狠狠地在工友老乡前卖弄了一番,别人被吊着胃口等待下一集时,正好提前“剧透”一下。
从初中算起,观看过根据梁先生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颇多,印象比较深的是电视剧《萍踪侠影》,还有徐克导演拍的《七剑下天山》。实话实说,学生时代的我喜欢梁先生的武侠小说要多于金庸小说一点,喜欢梁先生武侠小说里透出的那种让人心醉的古典美,总会有一位白衣少侠的翩翩身影化身梦中的偶像。梁先生2009年1月驾鹤西游,我曾写文章《那个给我武侠梦的人去了》,以示对这位武侠小说大师的深深悼念之情。
●接触古龙的武侠小说要晚得多,故乡电视机基本普及后,我才在电视里看到郑少秋主演的《楚留香》系列,因为自己家还没有买电视机,靠蹭人家的电视机看自然难以看到全部,包括《边成浪子》看了上一集,没看到下一集,丢三落四的,因此印象不是很深。
真正完整地接触古龙的小说,还是收音机里收听的小说联播《多情剑客无情剑》。因为小说联播忠实于原作,不像有的电视剧那样改编得面目全非,所以收听小说联播让我充分领略到古龙小说独有的神秘氛围。围绕梅花大盗到底是谁,听众跟着李寻欢探案揭秘,真的是引人入胜。
拜读第一部古龙小说是在上海图书馆里借到的《绝代双骄》,这时我真正领悟到古龙小说语言的高度洗练和因用短句子、短章节所具有的那种节奏明快,与小说的诡异情节高度契合,也适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人去阅读。古龙先生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武侠小说流传深远,他带给读者是别具特色的带有明显古龙印记的武侠江湖。
其他如萧逸的《饮马流花河》我是听的小说联播,中间或有少许遗漏,但还是比较完整的听完,让我非常佩服的是据说萧逸上大学时读的是化学专业,却能编织出属于他的武侠世界,让人刮目相看。可惜这么一位武侠小说奇才,也于2018年11月溘然长逝,让人扼腕叹息。再就是温瑞安,看他的武侠影视剧先于小说,看了电视剧才去图书馆里借阅他的代表作《四大名捕》,据说温瑞安是所有武侠小说作家中唯一一位真正精通武术的,他的武侠江湖也让读者多了一份接地气的真实感。
大概前几年才从图书馆借来香港作家黄易的武侠小说来读,里面多了古今穿越,算是更具奇幻的武侠江湖。都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或者是成人的一个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代痴迷,人到中年依然继续关注武侠小说。迷恋武侠小说数十载,耳濡目染,从中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增加了学识,开阔了眼界,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侠义情结,还真是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