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杨爱国 文字整理/刘千荣
南湖红船、嘉兴火车站等复原场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一刻,涌起无限的爱国情怀。共产党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战士们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食盒……一幕幕场景,使大家对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党的群众路线和红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情事
倾诉与聆听,城市人的情感故事。
请勿对号入座。
我难忘的一场情感经历
●作为公司的文宣人员,我直接参与了员工每年一度的旅游团建活动,除了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取消了相关计划,近十年来我们选择红色景点进行的公司团建,每一次都留下深深的印迹,我和我的同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洗涤了灵魂,提高了自身思想觉悟,当然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
“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共一大会址是我们上海公司进行红色教育团建的第一站。读初中的时候,就通过历史教科书知道,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到上海后也曾独自到位于上海市兴业路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过,但公司组织的参观活动,因有导游讲解员的介绍,对一大纪念馆有了更加深的了解。
记得那是一个上午,我们走进了中共一大纪念馆。这里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有“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等7个板块,综合采用文物实物、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系统地讲述建党历程、展示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
我们从楼下到楼上依次参观各主题展区,时而驻足凝望这些珍贵的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鲜活的细节,都承载着我们党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经历腥风血雨而一次次绝处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厚重历史。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13位代表的展位以籍贯为单位陈列: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柔和的灯光下,这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史料,似乎又把人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通过现场解说员生动而详细的讲解,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从而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从初创走向辉煌的艰辛与光辉历程。
中共一大在上海的集会,受到法租界当局的监视,会场也遭到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中止。停会期间,代表们在李达的寓所商定,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我们红色旅游团建的第二站,自然是追寻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足迹去了嘉兴的南湖。而对于南湖的知晓则可追述到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的语文课本里一篇写南湖的文章,里面还引用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的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正是有这篇课文和这首诗,让少年的我对南湖有了初步认知,也早早埋下了向往之情。
纪念馆内,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驻足细观书籍、照片、遗物等珍贵史料。大家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百年战斗历程的生动历史画卷,展示了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艰辛奋斗的革命战争史。
南湖红船、嘉兴火车站等复原场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一刻,涌起无限的爱国情怀。共产党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战士们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食盒……一幕幕场景,使大家对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党的群众路线和红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路参观下来,我们对建党历史有了更加详实的了解,最让我们激动兴奋的是,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本与历史课本里提到的那条红船的仿制品。中共一大南湖续会在一艘类似的中型游船上举行,这次会议经过认真、热烈的讨论,在南湖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公司党员们在集团党委书记的带领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场的党员无不心潮澎湃,进一步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通过此次活动,全体党员再一次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红船精神”警醒每一位共产党员,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务实进取、立足岗位、勤奋工作。
除了组织全体员工参观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我们公司党支部组织公司全体党团员还先后参观瞻仰了位于青浦练塘的陈云故居,位于浦东川沙的张闻天故居。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成长奋斗经历,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迹,甘做人民公仆,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都大大激发了党员们爱党爱国的热情。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于句容市城东南的茅山风景区内,是隶属于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直属文化事业单位,也是茅山国家5A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公司进行的红色团建的第三站就是这里。它是全面、系统地反映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是兼具教育、收藏、研究、会议、旅游和文创、文物保护等多项功能的文旅综合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茅山不高,但风景秀美,展区内容丰富。陈列馆由前后两座主体建筑构成,展馆造型别致,雄伟壮观。分别有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新四军将帅陈列馆、新四军英烈馆、新四军廉政建设史实馆、新四军先遣支队暨韦岗战斗历史陈列馆等5个专题陈列馆以及1个临时展览馆和1个红色旅游书屋组成。此外,纪念馆里还开设新四军廉政建设网上虚拟数字展览馆和新四军苏南抗战历史网上虚拟数字展览馆。在磨盘山抗战遗址保护区,我们还参观了新四军军工历史陈列和新四军卫生工作历史陈列。
我们到过的纪念瞻仰区包括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浩气长存”牌坊、胜利广场和陈毅粟裕铜像、新四军小号手铜像、新四军小号手牺牲地等纪念设施。矗立在望母山巅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我们特别对“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 这一“世界一绝”的奇观感到惊奇,听导游介绍,已成功申报为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纪录了呢。当时,其他旅游参观团队放了鞭炮,果然响起军号,听一遍不过瘾,我们自己也买了鞭炮燃放,听那一声声军号回响。公司的科技员工还试图从声学的角度,来揭开这一奇观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在茅山纪念馆后院和纪念碑陵园我们还拜谒了王必成、江渭清、吴仲超、段焕竞李珊夫妇、欧阳惠林等新四军老首长的陵墓。在国防教育区,与陈列的那些已退役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大型武器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枪炮声,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炮火纷飞的年代,倍加珍惜今天和平生活的不易。
●我们参加红色团建的第四站是在皖南泾县西北处,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依水,风光如画的地方——云岭。还是在老家读书时,我在省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里听过著名军旅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对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有着较为详细的认知,所以我强烈推荐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进行团建活动,而现场参观比阅读小说的认知更加直观,对心灵的冲击更大,教育则更加深刻。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道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陈毅元帅于1963 年亲笔题写了馆名。我们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做红色之旅,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忆和凭吊英烈们的革命业绩。
云岭以坐落在西北的云岭山得名,其山脉与黄山、九华山相接。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挺铜像广场、辅助陈列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我们一走进军部司令部所在的罗里村,迎面白墙上即是叶挺手书“抗战到底”四个大字。讲解员特别指着“抗战到底”中的“到”字说最后一笔省去了那一“勾”看上去就像一把利剑,表达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决心。
我们路过的那座桥与新四军将领叶挺有些渊源。抗战期间,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叶挺将军见群众过河不便,便亲自设计并下令建造了一座木桥。新中国成立后,原桥址新建石桥,为纪念叶挺,石桥被命名为“叶挺桥”。“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云岭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地标。
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入驻云岭期间,推进军事工作正规化,建立正规军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游击战的指导,大力加强部队的军事建设,召开了全军代表大会,同时培养了大批干部。据讲解员介绍,军部在安徽的两年半时间里,指挥多场抗日战役,同时新四军由成军之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近10万人,成为活跃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一支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因而人们把云岭称为“新四军的摇篮”。1941 年1月,新四军在泾县茂林地区惨遭国民党伏击,损失惨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痛心疾首,写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
●回顾真实的历史,感悟小说《皖南事变》,仰视眼前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我们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召和启发。
今年清明节前,我们公司员工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悼念龙华陵园里的烈士们。抬头仰望陵园外观上的设计的确很大气,刚走进陵园,让人立刻有种严肃神圣的感觉。一张张黑白色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生活用品,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红色记忆。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一位曾经被关押在龙华监狱里的共产党员写下的铿锵诗句,也是对龙华的最真实写照。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曾在上海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流血牺牲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对革命却一样的忠诚,他们正值风华正茂,却用热血挥洒了青春。他们大多在英年牺牲,却也为此得到了后世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我们进入纪念馆参观,受到了馆内讲解员们的热情接待,他们细致、专业的讲解,使我们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先后参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个陈列区。
我们认真观看了通过多媒体场景表现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惊心动魄的光辉历程。我和同事无不被上海工人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及在凶残的敌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馆中不仅陈列着这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的武器用品,更多的是烈士们的个人事迹……先烈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出生,牺牲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是他们都有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信念,都为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墙上挂着一幅幅烈士的黑白色照片泛着陈旧、沧桑的历史气息,看着他们,我们想象当时烈士们英勇就义时的情景,心中的崇敬与仰慕之情也油然而生。看着展馆旁边的石雕是半个巨大的男人横卧在大地上,左手伸向天空,似乎在支撑着什么。凝神细望,我感觉到有一股烈士所具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龙华大地,留给后世一片片碧血丹心。纪念馆中暗淡的灯光仿佛也正为烈士们哀悼,一幕幕惨烈的图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篇篇感人肺腑的遗书,一页页奋斗的人生,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人们阐释“丹心碧血为人民”这七个大字。
在接下来的团建中,我们还将计划去往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和革命圣地延安等红色景区,继续接受党史教育,继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从而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