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
在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区域,有一条名叫淀浦河的河流从淀山湖流出,流得不急不缓,向着东面的长江口进发。淀浦河宽阔的河面上,不停地有大大小小的船只穿梭往来。河岸两边,是成片成片的绿色稻田,一点一点的白鹭张开双臂,四周翱翔。河流一路向东,待河面渐渐变窄,河岸两边房屋渐渐多起来,人烟开始稠密。这里出现的一片城区,最早叫唐行,后又改为青浦,文人雅称青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里由村变镇,由镇变城,不断延展扩大,日益繁盛。
淀浦河流到城区内,在青浦城河、夏阳港两条支流交汇的地方,有一块地面凸进河中,河水在这个转角处打弯。此处,有一座被修葺得崭新如初的古塔,它的名字叫万寿塔,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它南门塔,它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地标,为往来船只指航。
万寿塔下,是一座新建的公园,园内假山环绕,溪水潺潺,亭台楼阁,小巧精致,具有灵气。园中还新建一书院,名叫知道书院。
从淀浦河上岸,来到这座坐南朝北书院的大门口。新建的知道书院是一方封闭的中式院落,歇山顶式古建筑,面积不大不小,两边两排厢房,中间由北向南分别是前院、讲堂、中院、藏书阁,从空中俯视,黑色的屋顶、绿色的树木,整齐错落,点缀些花草假山,整个书院温婉而灵秀,与周围的公园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如果按下时光机的回放键,回到几年前,这里是一大片工地,吊车、推土机、土方车进进出出,大量脚手架在这里搭建,在空中穿梭,一片繁忙的景象。原先嘈杂的、陈旧的、低矮的棚户区消失了,一座崭新的古建筑拔地而起,一方秀美的江南园林就此诞生。
淀浦河边大片大片的低矮旧房、嘈杂棚户纷纷被拆除,一片片绿地,一个个公园取而代之。“环城水系绿化工程”是政府规划的实事工程,而知道书院则是整个工程内的一个亮点。
乘着时光机继续往前行,来到光绪九年(1883),当年的某一天,一个铜匠偷偷爬上万寿塔的塔顶,为了一己私利,将塔顶的锡器偷偷用火熔化,准备带走换钱。不料不慎熔锡时失火,塔上的木结构烧了起来,焚毁全无。那一天,十几里外,仿佛都能看见黑烟冲天,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日子。从此,万寿塔只剩下孤零零的、残败的灰白色砖石塔身,它像一个被遗忘的弃物,任杂草生长,鸟儿作巢。
当时光机再往前行。嘉庆五年(1800),万寿塔院边,由松江知府赵宜喜、青浦知县庐焌、温恭发起捐建,建造了一座青溪书院。书院建成后,聘请了著名学者、朱家角人王昶担任主讲,每月在书院内授课。从此,书院内传出琅琅读书声。这个青溪书院便是知道书院的前身,它的名气虽比不上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名院,但一方小小的青溪书院给了青溪的士子们一个家,一个心灵归宿的地方。后来,直到民国时期,五四风云起,青溪书院完成了它科举教育的使命,转变为学堂普及现代教育,从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在江南水乡文化的浸润下,一代代青浦才俊脱颖而出,踏上历史的舞台。
乾隆二十二年(1756),乾隆皇帝又南巡至杭州。皇帝巡幸,除了游山玩水,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考察民风,了解下情。考察途中还会举行“召试”,皇帝通过直接召集学子考试,从而招揽一些科举落选的人才。对于江南学子来说,这是科举之外又一条取仕途径。
这一年,乾隆皇帝在他的杭州行宫里,面对召集而来的二百多名儒生学子,一位年轻人的试卷引起他的注意。试卷字迹秀丽,行文流畅,问答有据。召来面试,年轻人个子不高,但精神烁烁,谈吐有礼有节,令乾隆皇帝很是满意,便将他列为“召试”第一名,并授中书舍人即用。
这位年轻人就是王昶,从此他便踏上了大清的政治舞台,位列九卿之位。他一生伴随着乾隆皇帝,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扮演好一位人臣的角色,直至年老多病才告老还乡。在他晚年,除了在乡梓修书编志之外,他还受邀到青溪书院为学子授课,他觉得,这里是养育了他的家乡,他必须做些什么,回报家乡父老,为子孙后代造福。
王昶只是众多从青浦走出去的学子中的一位。古往今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西晋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元代的水利家任仁发,明代的书画家陈继儒,清代的学者王昶,再到近代商务创始人夏瑞芳,红色革命家陈云,他们正直、勇敢、诚恳,富有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他们一批又一批地前赴后继,在他们的时代,成为了一个个优秀的、令人敬仰的人物。
他们是值得纪念的。
乘坐历史的时光机返还,回到现在,再次来到知道书院。从大门走进书院探索,在书院的一间间房屋内,一块块展板上陈列着一个个青浦的名人,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他们的故事被生动地演绎。青浦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些先贤,为了更好地纪念、展示他们,宣传乡梓文化,从而将知道书院打造成为一座古色古香,但又现代感十足的“青浦名人馆”。这些先贤的故事,今后,将在知道书院内,被来来往往的人所知晓,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