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萍
哲人说,母爱博大精深; 诗人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百姓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凡此种种,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从小到大,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孩子,母亲可以舍弃一切,包容一切,无论你做错了什么事,你总会在母亲处得到宽恕。
第一次见到向阳的母亲是在2016年的夏天,老人眯着双眼,两鬓斑白,脸色暗淡无光,脸上布满皱纹,那皱纹使她的脸像树皮一样粗糙,饱经沧桑的身体也被岁月压弯了腰。她一见到社工便央求着:“我儿子是被别人害了才会复吸的,现在他去强戒了,我身体不好,你们能不能帮我打个申请让他早点回来照顾我?”
●坎坷童年 误入歧途
向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母亲在当时的国企航运公司上班,向阳是家里最小的弟弟,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原本美满的家庭却因父亲重病去世而瓦解,可怜当时只有两岁的向阳就此失去了父亲。母亲悲痛欲绝,但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不得不努力工作,休息时间还要另外打工贴补家用,因此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于从小缺乏父爱的向阳来说,母亲更是溺爱至极,舍不得儿子吃一点点苦。六十年代是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母亲迫不得已将二女儿寄养给了别人。
向阳贪婪地享受着母亲与姐姐的溺爱和无尽的包容步入了青春期,一颗叛逆的心让他慢慢地将自己的关注点从温室转到了社会阴暗之处,从逃课打架到敲诈勒索,只要别人觉得学生不该做的事,他全干了个遍,向阳不再是家人手中的掌中宝。最后,学校终于发出了最后通牒,就这样向阳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迷途青年 一错再错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对他从来都是百依百顺,只要他想要的,母亲总是想尽办法给他,辛苦赚来的钱也任他随意花。90年代社会欣欣向荣,下海经商成了当时的代名词,每天有着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上演。向阳也想跟上潮流,随后凭借着母亲的资助,姐姐的帮衬做起了小生意。向阳也凭着自己敏捷的头脑、广博的人际关系,在这波”弄潮儿“中沾到了甜头。随后结婚生子,这几年向阳的人生算是到达了巅峰,母亲也为有个能干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赚了钱的向阳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吃喝嫖赌,也结交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加上向阳又是个活泼、善于交际的人,朋友自然聚集了很多。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出入娱乐场所,自然能接触到许多“时髦”的东西,比如毒品。
那时候吸毒并不需要自己花钱,都是朋友之间作为交际的方式,那时候的人们也只当毒品是一种享受、一种刺激。有哪个人在吸的话,朋友看到也都好奇地问:“给我吸一口,到底是什么感觉?”不知不觉中上瘾的人大有人在,其中当然也包括向阳。而此刻母亲并不知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染上了什么颜色。
●混沌中年 迷失自我
当时的向阳并不知道毒品的毒性是那样的强大,但当他明白这些时已深深沦陷,无法自拔。向阳第一次被公安机关查处是在1998年,在赌场中赌博,被公安机关抓获并检测出甲基苯丙胺阳性,也就是冰毒。强制隔离戒毒三个月,向阳出所后没几个月又再次复吸。辗转之间,在毒海中沉沦了十几年,吸光了家产败光了积蓄,连母亲唯一的住所也被他变卖,儿子和妻子早已远他而去。向阳的身体也被毒品肆虐摧残着,日渐消瘦,一米八的个子不足百斤,除去一身骨架之后,剩下的只有一张伤痕累累的皮囊。看着从小疼爱的儿子,母亲伤心、悲痛,但还是想用尽一切办法来挽救他,周边的自愿戒毒所去了一家又一家,可是只要一回来就又去复吸了,母亲的用心换来的却只是徒劳。2012年3月,向阳再次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之前7次的强戒生涯让向阳十分害怕、恐惧万分,在看守所转强戒所的间隙,乘人不备吞下了一根近十厘米的铁丝,最后强戒所无法收治转社区戒毒。母亲担惊受怕,急着陪向阳去医院将铁丝取出,在医院日夜照顾他,直至他身体恢复,出院后,母亲又与社工共同协助向阳完成了三年的社区戒毒。原本以为苦日子总算熬过了,可谁想戒断通知书还没焐热,向阳再次因复吸转入强制隔离戒毒所。
此后,向阳母亲多次寻求社工帮助,因其丈夫早亡,女儿远嫁他乡,七十多岁的她无依无靠又病痛缠身,想让向阳提早出所照顾她的生活。社工走访公安局信访、承办民警联系强戒所等部门,提交各类申请、材料等等,但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功。
●年过半百 幡然醒悟
再次回归社会后,向阳决心重新开始,不仅积极配合社工完成各项帮教工作,还主动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成长需要亲情,有时你沐浴在亲情中长大,而你全然不知。看到母亲日益苍老的脸和佝偻的背,日渐霜白的鬓发和蹒跚的脚步,相信终将感化一颗浪子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亲情是免费的,每一个婴儿来到世界上,都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那是一份深入血脉不求回报的疼爱。可从没有哪个父母会对孩子说:“你给我钱我才疼你。”父母的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父母的衰老而消弱;只要父母还活着,这份爱就始终如一。
(作者系青浦工作站盈浦社工点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