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施勰赟 摄/通讯员 邱树新
在吴江震泽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这五颗明珠成为震泽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先导区、示范区。该镇党委书记顾全用12个字来概括他对乡村工作的理解。他说,乡村的底色应是“洁净、宁静、意境”,在乡工作中要守住底色,而震泽的乡村的振兴,应该借助特色产业、交通等有利条件,走好“宜居、宜业、宜游”之路。
乡村要振兴也要守住底色
在长漾湿地公园内的众安桥村,有一个名叫谢家路的自然村。谢家路自然村的村口,有一幅大的指示牌,上书“水韵谢家”。自然村的北面是10里长漾,南面是500亩占地的周生荡,两湖抱一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让谢家路拥有一类空气、二类水、富晒土壤,整个村位于湿地公园内,甚至还栖息有多种珍稀水鸟和鱼类。
作为众安桥村内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具有“水土好景观多”“产业好资源多”和“人文好故事多”的“三好三多”优势。2017年起,谢家路自然村入围首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以此,震泽镇狠抓谢家路村的建设提升,力争“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和模式,指导整个长漾片区乃至震泽镇的乡村振兴战略,最终成为震泽丝绸小镇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吴江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的坚实一环。
要振兴,也要守住农村独有的“洁净、宁静、意境”的生态底色。在谢家路自然村的乡村建设工作中,震泽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村庄自然风貌的保护,擦亮乡村生态底色,打造“宜居”环境。
为进一步整治谢家路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震泽镇以蚕宝宝生存的高标准来培育生态环境。近年来,谢家路区域累计腾退落后工业企业7家,整理土地35亩,在尽力保留厂房等设施的前提下,将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关键载体建设。横跨周生荡的500千伏高压线有碍观瞻,极大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震泽镇不惜斥资2700万元将其整体迁移。搬迁高压线的同时,震泽还对周生荡及入湖河道逐步进行生态修复及清淤,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污水接管全覆盖,逐步实现“千亩桑林、四季养蚕”的优良生态,推动谢家路从“原生态”向“优生态”进一步提升。环境变美了,不仅当地村民欣喜于家园的变化,还吸引了外村的优秀人才留下来。有生态摄影师在村里租了房子,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搬进了村里;还有人在那里打造了乡村咖啡馆,独特的装修风格配合美丽的田园画卷,开业没多久就成了“网红”。
谢家路的生态整治仅是一个缩影。按照“保护生态系统、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的培育思路,塑造属于震泽“此时此地”的乡村风貌,震泽镇大力整治区域内散乱的电网线路、散乱污企业等不匹配、不适应的“环境噪点”,去年以来已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围太湖5公里的整治和“三网”拆除任务,完成复垦近1500亩土地,通过摸排,将21条河道列为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在今年全面摘牌。震泽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一直走在吴江区前列,齐心村和三扇村整村成功创建康居特色村,今年内力争38个自然村成功创建三星康居村,“水美齐心”、“乐居新三扇”等一批特色村庄品牌成为示范引领的工作标杆。
乡村振兴要“宜居”也要“宜业”、“宜游”
“村美业特农民富,水韵桑田稻花香”。早在2016年,震泽镇就获得了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荣誉称号,“丝绸小镇”远近闻名。围绕桑蚕产业,震泽镇进一步做好聚力产业兴旺,做好“蚕桑+”“稻米+”和“旅游+”的大文章,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步伐。
蚕桑,是震泽的地标。通过新三板上市企业太湖雪等上百家丝绸企业的集群支撑和带动,谢家路自然村所在的环长漾湿地带已形成了2200亩优质生态蚕桑种植区,引导丝绸企业形成从田间到工厂再进市场的全产业链,并向三产延伸,成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生态基础。目前已建成蚕桑文化园、生态果园、湖滨栈道等设施,两年来接待游客近十万人次。
震泽的熏豆茶、黑豆干、香青菜等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震泽镇注重前端培育,打造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意农业。近年来,震泽镇通过大力实施农地整理项目,提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全镇优质水稻面积达2.6万亩,并打响了长漾牌大米、谷田牌不落地等农产品品牌。通过循环种养发展田园综合体,齐心村建设400亩稻虾共作种养基地,发展可游、可玩的绿色农业,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效益。
震泽镇坐拥便利的交通优势,处在长三角2小时车程半径内。发展乡村旅游,亦是震泽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大方向。震泽镇通过盘活利用在手的近50亩厂房土地、300亩林地和80户民居,开展乡村主题招商,邀请国内行业翘楚,投资运营民宿、餐饮、文旅项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将古镇区、蚕桑园、谢家路、齐心村等串珠成线,形成千年古镇、田园乡村、丝绸生活交相辉映的全域旅游格局。
乡村振兴最终目的是建造百姓的“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在发展经济和搞好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解决乡村振兴终究是为了谁的问题。乡村美丽了,旅游发展了,如果里面的住户全搬走了,或者里面全是老年人,那这样的乡村谈不上振兴。顾全的一番话,点出了乡村振兴的重点,那就是,乡村振兴为的是生活在那里的农民。
要振兴,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谢家路村依托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等现代农业基地,深度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蚕桑生产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丝绸高附加值产品的带动,反哺蚕桑农业获得高端价值,引导农民由传统的田间劳动者向“农业工人”转变。
震泽镇定期召开招商会,把优质项目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目前在谢家路村,已签约了莫干山民宿会长单位西坡酒店管理公司、大理网红农场柴米多团队;其合作的蚕桑学堂、自然教育中心等即将建成运营;浙江大学文化旅游研究院确定设立震泽基地作为高质量项目示范;由旧农舍、厂房、仓库、商店改建的农家菜馆、田野餐吧、蚕丝手工坊、谢家酒坊、旅游厕所等已落成运营。这些建成项目,大部分将交给当地居民运营,引领震泽年轻人成为农村创新发展的先锋。未来,以蚕桑农事体验研学为主要旅游线路,预计增加本地群众就业岗位百余个。谢家路村的“水韵谢家”、“谢家大米”等一批本村农创产品已初具规模。
在震泽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以众安桥村为首,湿地片区的五个村委会共同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苏州震泽湿地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以统一的标准对区域内村民的闲置房屋、林地等资源进行有计划地收储、修缮、改造、出租及合作经营。公司系统性规划利用好各类资源,也让更多的村民有机会和渠道分享乡村建设的红利。截至目前已完成约80户农户民居的收储动员工作,通过签订长期房屋租赁协议,为每户村民带来了平均3万元的年租金收入。同时,震泽镇党委政府也成立苏州震泽湿地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含谢家路区域在内的湿地片区的建设主体,承担相关政府性投入的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开展湿地片区运营招商工作。
“在水杉掩映、鲜花盛开的乡间,红色小火车踏着乡村振兴的节奏,奔向希望的田野!”顾全向记者展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他表示,震泽镇将以“中国江村”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示范区为目标,全力推进众安桥村谢家路建设提升,促进以点带面,让悠久的蚕桑文化在农村生根,让多元的发展机遇惠及农民生活,让蓬勃的文旅产业助推农业发展,进而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模样,争取早日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乡村振兴努力探索更多的经验,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