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士新用标准“星火”“燎原”安全畜牧业
  【对话】

  记者:有人说,畜牧业风险高工作压力大,从业30多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士新:预防控制,凡事都要做在“前面”,预警监测、制定标准都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我们中心除了保障地产畜产品安全外,还承担起了许多国家层面的事务,这一切让我觉得有意义。能为行业发展做点事是我工作前进的最大动力。

  记者:你是如何看待畜牧业绿色生态的发展趋势?

  黄士新:绿色、生态正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了标准才能开展检测,有了绿色的标准,饲料厂、兽药厂、养殖场才能生产出更安全优质的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从源头抓起。今年的主题教育,我走访了23家兽药企业和6家宠物饲料生产企业,倾听他们的呼声,旨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

  记者:这些年一直在疫控中心工作,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黄士新:我喜欢技术,喜欢做研究,从中专毕业到如今的行业带头人,单位是我的舞台,而我自己也一直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记得拿到正高职称时碰巧是我的40岁生日,这是一个令人终身难忘的生日!

  在我国兽药饲料行业,黄士新是响当当的人物。实验室潜心钻研的几十年间,他与时俱进组织科技攻关,安全监测畜牧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一个又一个“新标准”从他的手里诞生。2000年至今,黄士新先后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50项,为确保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建立健全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记者 欧阳蕾昵

  安全,源自科学的标准与监测

  1988年从上海农校毕业后,黄士新来到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兽药饲料检测所、上海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从一名实验室检测员开始做起。工作之余,他继续为自己“充电”,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专业取得了大学专科和研究生学历。黄士新相信,“防患于未然”是职业赋予自己的天然使命,“确保不发生地产畜产品安全事件”的目标如悬剑在空,时刻鞭笞着他从不停下创新的脚步。

  “在南农大学习期间,我就做了‘瘦肉精’课题研究,专门研究动物生长调控,后来还发布了国内首篇‘瘦肉精’检测论文。”为了从源头上杜绝“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在畜牧生产环节的使用,1998年,黄士新筹建了上海市第一个药物残留检测实验室,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创新性地以猪毛为检材进行“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监测,改变了以猪肝、猪尿为样本的传统检测模式,解决了日常监控中采样困难和因药物代谢快而漏检的问题,提高了监测效率。

  “当时,药物残留检测的技术要求与以往的常量分析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内可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黄士新还记得,当年,他带领实验室人员克服了技术、设备和标准严重缺乏等各种困难,在一年时间里,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担负起畜产品残留检测任务。同时,利用上海各区县兽医实验室的基础条件,打造了区(县)违禁药物筛选检测实验室,负责辖区内生猪上市前的“瘦肉精”筛选检测。通过上岗培训和设备配置,基本建成了市、区两级联动的“瘦肉精”监测体系,编织起一张堵截“瘦肉精”的大网,为监督执法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遏制了“瘦肉精”等多种违禁药物的使用。

  在校的论文成果最终转化成了标准。黄士新告诉记者,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始检测“瘦肉精”的;1999年,上海率先对猪实行尿检;2000年,首个有关“瘦肉精”的地方标准在沪正式实施; 2003年,“瘦肉精”替代品的检测标准又成为国内“首创”。1999年至今,受农业农村部委托,上海共培训黑龙江、广西、辽宁、浙江、宁夏、山东、广东等外省市残留检测技术人员100余名,使参加培训的学员成为各省市兽药残留检测领域的骨干。

  “从2002年起采取地产生猪出栏100%全检后,上海再也没有发生一例地产生猪‘瘦肉精’中毒事件。”黄士新解释说,为确保地产生猪的安全,现在的“瘦肉精”检测项目已经增加到了4种,“上海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

  专业,应对突发事件与重大赛事

  过去的十多年间,关于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在突发的紧急任务来临时,黄士新带领团队有条不紊,合理处置,成功应对了 “红心鸭蛋”、“三聚氰胺”、“橡皮蛋”、“健美猪”、“黄浦江漂浮死猪砷中毒”、“儿童尿液抗生素超标”等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事件,以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应对舆情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第一时间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黄士新还记得,当年“黄浦江死猪砷中毒”事件发酵后,市动物疫控中心在48小时内为农业农村部和市农业农村委发布辟谣新闻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黄士新接受了《焦点访谈》节目组的专访,及时发布正面信息,打消民众的疑虑,此次及时应对得到农业农村部兽医局的认可。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再到2011年世游赛,黄士新带领团队及时制定检测技术标准,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保障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黄士新主持和参与完成饲料、动物尿液中β-激动剂检测等4项应急国家标准。他率领的团队曾荣获2008年“助奥行动”先进集体和2010年市农委系统“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未雨绸缪,不放过任何风险点

  违禁添加物是影响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黄士新要做的就是“排雷”。2004年,黄士新在国内制定了首个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测定标准,有效遏制了境外“疯牛病”的疫情传入。2010年起,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农业农村部饲料中新型非法添加物的预警监测工作,以科学、详实的预警监测数据和结果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黄士新首次发现了饲料中有可乐定、赛庚啶和巴氯芬3种新型非法添加物,其中可乐定、赛庚啶已列入了农业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物质清单。“要知道,大部分潜在风险添加物我们都是参照欧盟或美国的目录,而这三种是最新发现的。”黄士新表示,排查风险添加物如同“大海捞针”,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为引导行业质检机构不断加强“事前”监管能力,黄士新还制定了多项针对饲料安全风险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在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遏止了风险物质的扩大使用,严厉查处了一批利用行业监管漏洞实施违法行为的不良企业,有力规避了饲料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挑战,与细菌耐药性扛上了

  “应对细菌耐药性,就是打持久战。”2008年起,黄士新主动牵头承担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圆满完成国家级兽药安全评价实验室(上海)的项目建设,成为全国首批6个实验室之一,由点及面的布局了本市耐药性监测网络,为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掌握了上海市畜禽养殖业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以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为指导、规范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起,应农业农村部要求,实验室的工作范围扩大至华东地区,黄士新带领团队对江苏、浙江两省的养殖场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去基地驻场采样,做细菌分离鉴定,然后是耐药评价,最后出数据,每个步骤都要求严谨、细致。”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撑下,黄士新积极开展细菌耐药性相关项目科研工作,协助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完成的《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状况调查和耐药性检测技术平台建设》项目,并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

  人物档案

  黄士新,1968年生,上海崇明人。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黄士新长期从事畜牧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及相关检测技术研究,具有丰富的实验室质量和科技管理经验。获2005年农业部、公安部“全国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全国饲料质检体系30年”饲料检测技术研究先进个人、2018年全国饲料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2018年度获市农业农村委嘉奖。2005年至今,个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带领的团队获2004年上海市“红旗文明岗”称号,2009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2010年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和市委农办系统“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至今连续十年荣获全国兽药监察系统多项先进集体称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专题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走村镇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动态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连载
黄士新用标准“星火”“燎原”安全畜牧业
东方城乡报专题A02黄士新用标准“星火”“燎原”安全畜牧业 2019-12-10 2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