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委会工作的90后小伙袁涛、徐晨,在合作社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90后小伙沈维、80后新南村媳妇张勤美,从人民调解员转行到村里成为农庄“管家”的85后姑娘汤学锋,辞职回村开起多肉植物馆的护士季芬……这几年,四五十名从新南村走出去的80后、90后年轻人回到家乡,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成为新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抹亮色。而说起他们愿意回到村子的原因,正是新南村这个“新桃花源”里发生的一系列美丽“蝶变”。
“美丽老家”的回乡邀约
“美丽老家,我们一起回乡”是新南村向从村里走出去的青年发出的邀约。发出这个邀约的底气,正来自于新南村乡村一天比一天美丽的现实。
近年来,新南村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中小河道整治、土地减量化等工作,使得村整体环境面貌有了质的提升,但村民宅前屋后乱堆物、脏乱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18年以来,新南村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建设,也开启了新南村的“蝶变”之旅。
紧紧围绕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提出的《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行动计划》,新南村积极响应,着力建设以“净化环境、绿化家庭、弘扬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庭院,建设过程中清理了村民家中宅前宅后的垃圾、拆除了违章建筑、并且通过变废为宝,把村民不需要砖、瓦、罐、轮胎等在村庄公共区域打造亮点,进一步扮靓了新南村的美丽庭院。
新南村区域内有市、区级河道三条,镇、村级河道总长度为38.8公里,水面率近15%,通过河道清淤、护堤等措施,对全村的宅村河道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对全村24个村民小组进行污水纳管工作,把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避免了直排河道、污染水质,并配有河道保洁员队伍,加强日常管理,使河水清澈。
庭院靓、河水清、道路畅、绿化多、污染少、村容洁……走在如今的新南村,宅村道路连宅到户,村内桥梁修缮完好,大治河绿色生态片林也成为村中一景。与此同时,村里重点发展的绿林果业,一到夏季,甜美的水蜜桃挂满枝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都市农业的绿色实践
多年来,新南村农业经营都是“上面采桃子,下面‘矮脚青’”的传统“立体种植”模式,粮食、水蜜桃、矮脚青、葡萄等作物是主要种植品种,务农人员也普遍年龄偏大。而这场美丽“蝶变”,吸引了这四五十名青年人回乡后,新南村的农业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近年来,新南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模式,村土地流转率达86 %,积极发展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有种植大户1户、家庭农场1个、合作社3个,御郊农业专业合作社、南德农庄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海御郊农业专业合作社由黄建弯等5人共同出资成立,主要业务集中于葡萄、水蜜桃、猕猴桃等果树的生产和销售。合作社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科技力量的支撑。合作社创建初期就自建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在基地建立了教授工作站,专家定期给予技术指导并开展技术合作,实验室里的成果陆续在合作社落地应用。
根域限制栽培、标准化平棚架型、果树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在这里应用,为果树营造出“最优”生态小环境,‘夏黑’、‘金手指’葡萄,‘新凤蜜露’水蜜桃等果实品质可靠、口感上佳,很快就形成了不错的口碑和影响力。
占地300亩的南德农庄则以特色休闲农业为切入口,主打“有机牌”。在南德农庄的生产区,安放着一套“变压厌氧发酵装置”,这是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这台机器的原料主要是农业、生活废弃物等,通过这套装置,将传统堆肥或沼气池需要一到三个月的转换周期缩短至一天,让有机肥代替化肥成为可能,也使得新南村的“绿色田园”梦想有了新的解决思路。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新场古镇文化优势和产业发展布局,新南村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凸显自身特色优势,打造了“创客空间”,发展文创产业;策划“新桃花源”农事旅游体验活动等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展现出新的机遇。
脏乱落后的村庄实现了美丽“蝶变”;基础薄弱的农业村有了龙头合作社;新理念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新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