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思张林生的敬业精神
  □陈雪林

  我认识您,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值春末夏初的一天。

  这天,晌午时分,在318国道56公里+800米处(西岑张家路口),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事故。当您听见两车相撞的强烈的撞击声,一霎时,又看见头顶上空浓烟翻滚,您从自留地里(这天正是周末)拔脚就向附近的家里拿了采访录音设备后,以奔跑的速度向故事现场冲去……

  市公安局事故处一行正在国道旁的淀山湖鱼味饭店2楼用便餐,见国道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他们放下筷子,奔向事发地点,将伤者抬上紧急指派的卡车上,并由吉普车开道(开启警笛,伤者伤势严重)护送伤员车前往城区医院抢救。此刻,您正在现场采访,被市局事故处一同志临时“没收”了采访设备。您旋即返回家里,将记者采访证递给他们时,您又在现场继续采访……事后,我知道,您这次采录的现场录音报道,受到了县人民广播电台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首肯和赞扬。

  我记得,由您撰写解说词和拍摄的《春风吹绿任屯村》荣获全国电视专题片竞赛二等奖。荣誉背后,隐藏着您的敬业和辛劳。彼时,您为我讲过——为拍摄这部电视片所经过的点点滴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您说给我听的话有些模糊了。为了还原当时的 “闲话”,今晚,特地打开您赠我的散文集《殷红的野赤豆》,想从书中找到一些记忆。真的,在《苦中有乐》一文中有记载:“为了把村全景拍得理想一点,我选择去距村子一里外的任屯荡畔取镜,而最佳的摄录点是在一个土墩子上,要上墩子,须跨越一水潭。我便脱下鞋袜赤脚下水。初春……哪知水下一块碎璃片,把我右脚底划开了一道口子,血流如注。我忍着痛完成了这一组镜头的拍摄。第二天,脚底红肿,我还去了一趟医院。”

  经您一连数月的选景、选点,时而披星戴月、忽而迎着高温拍摄,甚至手臂上还被晒脱了一层皮,身上火辣辣的,您一连几夜难以入睡,到最后的剪辑和配音,任屯村第一部电视纪实片问世了!此刻的您真是高兴啊。

  任屯村,在青浦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青浦是上海郊区9个血吸虫病(民间称“肚胞病”、“膨胀病”)流行县中最严重的一个,也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上海市青浦县任屯血防陈列馆在任屯村,是全国唯一保存的血吸虫病防治陈列馆。1985年岁末,经过30年艰苦卓绝奋斗的上海人率先宣告:上海消灭血吸虫,瘟神横行千年的历史到此终止,实现了毛主席在诗词《送瘟神》中“……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宏愿。如今的任屯村早已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您为记录任屯村的历史变化作出了贡献!您曾被西岑镇评为“六大能手”之一的光荣称号。

  您在西岑长期从事广播电视的编辑、播音、拍摄工作,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发表了数千篇稿件并播发了数百条电视新闻片,有20多篇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入选多种国家级相关作品集,两次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民大会堂举行的征文颁奖大会,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和铁木尔·达瓦义买提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被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明星”作者称号,其业绩被入编《青浦县志(1985—2000)》人物—人物名录—能工巧匠、自学成才者篇目。

  那天,就是那天。您下午一点廿分还发我微信,我两点四十六分复信你。那天,就是那天。夜饭后我有事想打您电话,不通,我知道您这里信号有时不好,改打座机,您内人悲凄的哭声在耳边传来,让我震惊……张林生老师,您匆匆地走了。

  您匆匆地走了,我们都匆匆地来看您来了。青浦作协原主席、副主席,新任作协主席来看您了;广播电视战线的老同事和市老记协青浦分会的同仁来看您了;青浦县原县委常委、青浦县原宣传部副部长、青浦县原广电局领导来看您了……您的好友石坤云在告别仪式上几度哽咽,伤心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您的挚友老广电人、老报人王崇德先生当夜发我挽联:一笔写得天地宽;两弦拉出地天美。还说,张林生同志是青浦广电新闻媒体战线的楷模,是我从事新闻事业上的榜样,更是咱俩相处四十多载的挚友。他的精神和英容笑貌永远永远留在心间!

  您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追思,您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禁毒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江山留胜迹
追思张林生的敬业精神
我的女生时光
东方城乡报写作08追思张林生的敬业精神 2019-01-25 2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