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曾繁荣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广播喇叭,给一代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年前,这种小广播在嘉定区安亭镇赵巷村再次响起,播出的内容大多发生在村里的身边人身边事,越来越受到村民的欢迎。
上午十点半,“赵巷之声”播音员周洋正在播音室播报着村里最近发生的新闻,通过村里安装的50多个扩音喇叭同步传到村民的耳朵里。“赵巷之声”播音室不足2平方米,十分简陋。每周二、周五分别在上午十点半、傍晚五点半开播,时间为1小时,播出的稿件全部出自村民或村委工作人员之手,开设的栏目有《建设美丽乡村》《村民之声》《警务之声》《敬老之声》,还有村民关心的房屋租赁托管等信息,十分地接地气。
为获得更多信息,“赵巷之声”成立了一支通讯员队伍。通讯员秦晔就经常“泡”在村子里,和村民们“拉家常”,写出了不少颇有质量的好新闻,成了一名“赵巷之声”的忠实粉丝。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江妹妹,尽管平时工作较忙,但她总能见缝插针,在第一时间将敬老院发生的新闻,如设施改建、各类为老服务活动等积极投稿给“赵巷之声”,被老人们称为“伲身边的女秀才”。
播音员周洋是一位95后,他对自己的播音角色从不马虎,在板块划分、稿件采写、播音效果等方面动足了脑筋。考虑到村里外来人员居多,周洋采用了普通话播音。每次正式播报前,为做到万无一失,他都要对稿件进行反复修改,再在手机上录上几遍试听后才播出。周洋的播音亲切而自然,人情味十足,尤其在播报天气预报时如同与听众一起嘎山湖:“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今天天气阴转小雨,最高气温25度,最低气温16度,天气比较凉爽舒服,空气又好,村民们早晚可以出门锻炼锻炼身体,散散步哟……”
据悉,赵巷村全村安装了50多个扩音广播喇叭,基本涵盖了全村各个角落。村干部介绍,小广播时隔多年后的“回归”,将通过这一快捷平台,及时将村里发生的新闻告诉村民。对一些喜欢听广播的老年人来说,广播也令他们更加地亲切和方便。“我们老年人手机弄不来,所以我每次都在喇叭头下边听广播边锻练,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臧玉兰阿婆说。村民王阿姨说,伲村里搞了迭格小广播,播放的都是日常的周边热点新闻,另外天气预报、安全防范、失物招领的内容也非常好。
小广播不仅越来越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同样对居住这里的外来人员也感到十分地亲切。一位在附近打工的王先生说,每次听到广播声,就想起我家乡的大喇叭,很多内容还与我们打工者有关,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做了一年的广播员,我觉得总体效果还可以。接下来,‘赵巷之声’还将陆续在广播中增加村民互动环节,同时招纳更多通讯员,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回复,为听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让村里的小广播更“接地气”,更有生气!”周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