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海草舍的“庄氏芦蟹”画韵
  □严正英

  写了一辈子诗歌的中国农民诗人王海,最近,在当地政府的资助下,终于把筹备已久的“王海名人手迹艺术收藏馆“,装饰一新,对外开放了。

  我作为王海老师乡人和写作的学生,有幸首先走进了这幢别名叫“王海草舍”的“王海名人手迹艺术收藏馆”,给我第一印象是焕然一新的感觉。新粉刷的墙壁,新铺设的地砖,整个房子显得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布设,使得“王海草舍”在文化品质上,体现了高端大气的韵味。阅览室、展览室、会客室等,也随即吸引了一批一批慕名前来参观欣赏的客人。这个占地面积有300多平方米的“王海草舍”,听有关专家介绍,在上海郊区是唯一的民间文化展区。

  在这座“王海草舍”里,四壁都挂满了各个时代的名家书画。大部分是在王海老师的诗歌成就上,给予的赞颂之词,夸奖之画。圣野的题词,邓友梅的书法,杨可扬的版画,还有贺绿汀的手迹,魏巍的诗词等,这些虽已逝去的名人,但都对王海的写诗生涯,给予了极高评价。而当今著名作家叶辛、赵丽宏、吴彤章等名家,也都对王海的诗歌成绩,评价加赞扬。其中,著名作家赵丽宏在2001年8月为王海创办的诗芽报题词:没有幼芽,何来大树。以最有文学诗意的艺术功底,点缀了王海为培养和扶持文学新人作出的贡献。也是恰如其分的。

  而在这些名家的书画手迹作品中,我对来自庄行已故画家庄枕泉的一幅《芦蟹画》,情有独钟。只见这幅已显泛黄的《芦蟹画》,在已枯黄的芦叶下,两只爬行在水草上的螃蟹,好像在窃窃私语,商量着今天的爬行计划。一只蟹钳略微抬起,而另一只蟹的钳却往水下伸去。栩栩如生的画面,只见画家的功底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这种能让人产生丰富想象力的画画手法,说明画家对生活的观察是极为细腻的。听王海老师说,这幅《庄氏芦蟹》画,已有60多年历史了。这是庄枕泉老先生在王海老师从上海参加一次文化工作会,载誉归来时,专门作画送给他的。这看似平常的一幅芦蟹画,却在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和谐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做人的品德,在芦蟹画中可见一斑,一定的艺术造诣,劝人为善的佳作,是王海老师最为看重的珍藏品,也以此勉励着自己的创作生涯。

  庄行,我的家乡。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文化充盈。而《庄氏芦蟹》画,早在100多年前就出名了。当时,朝廷还曾经作出规定,庄氏芦蟹画不能少于50两银元出手。如此有官府定价,出售民间艺人的画作,在有历史记载的中国民间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也进一步证明,《庄氏芦蟹》画,在当时是何等的珍贵稀有。

  事实上也果真如此。因为,在100多年的画史中,庄氏的四代传人所作的所有画作,背景都是用的芦苇。一年四季,芦蟹都会在庄氏人的笔下,成为传神亮晶的一道工具。这种兼收并蓄,自成一体的画技,使得在江南水乡特有的芦蟹画,名声远扬,传承至今。听说,庄氏芦蟹画的创始人庄仁泳的一幅芦蟹画,现收藏在奉贤区博物馆,而流传在民间的《芦蟹画》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已飘洋过海,为传递中国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回味无穷的芦蟹画,出自庄行名人之手,在微风摇曳的芦秆上,在清水飘浮的芦叶上,各式螃蟹的姿势,在动态和静态中若隐若现,书写了一曲曲拨动心弦的“芦荡之歌”,令人观后陶醉。这也许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为家乡有如此优美的芦蟹画而骄傲,更为有如“王海草舍”这样的民间文化旗号而自豪。它也再次印证了艺术来自民间,接地气的艺术,是持久不衰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人物
   第A04版:倾诉
   第A05版:初恋
   第A06版:艺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广告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综合
   第B03版:视点
   第B04版:图说
   第B05版:旅游
   第B06版:浦东
   第B07版:科普
   第B08版:副刊
秦瘦鸥的家乡情结
王海草舍的“庄氏芦蟹”画韵
说修养
儿歌大王潘振声创作《小鸭子》的故事
东方城乡报副刊B08王海草舍的“庄氏芦蟹”画韵 2017-01-06 2 2017年0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