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成立初期曾遇到困境,在省市县农业部门指导下,李凤玉经过认真细致反思,开始了探索创新道路:以每亩350元作为保底分红,高出当地农户自行转包土地每亩110元;入社成员不分先后,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等比例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成员平均分配;入社成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重大决策事项实行一人一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几条承诺的推出,一下子吸引了农户的眼球,相邻3个村子1.5万亩耕地都加入了合作社。
许多人有疑虑,国家的农机具补贴应该归谁?李凤玉说,这是给全体社员的,必须平均分配给社员,但必须集中使用才能发挥效果。“到2013年末,仁发国投农机具资产1734万元,平均到每户合7000来块钱,这就让仁发农业生产实现了耕作全程机械化。要是补贴散户,补到20万元也实现不了全程机械化。”
仁发合作社党委书记卢玉文说,2013年初,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进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取消保底金,按入社成员土地数量、收益分红,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这样一来,亩收益从500多元涨到700多元,比当地非社员农户多了近500元。合作社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13年1月24日,在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内,大红的灯笼高高挂,社员们喜气洋洋,合作社举行分红大会,给社员分红800多万元。看着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户们,大把数着分红钱,李凤玉开心地笑了。
李凤玉说,2015年合作社建设2000亩有机食品专用玉米、大豆生产基地,全程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配套建设物联网监测追溯系统,还没到秋收,上海等大城市经销商就争相高价订购。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又与北大荒薯业签订订单,种植全粉专用薯大西洋5500亩,算上补贴平均每公斤多挣了3毛钱。近两年在压缩玉米总面积同时,把黏玉米面积扩大到1500亩,每亩增收120元左右。
2015年,仁发合作社总收入9055万元,总盈余4196万元,入社农民每亩分红708元,比当地非入社农民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自2011年起,仁发合作社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李凤玉被评为“黑龙江省2011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大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农业部授予的2013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目前,仁发合作社首创的引导农民带地入社的“仁发模式”,不仅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还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10多个省(市)、自治区派出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
仁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发展的“初级阶段”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再到正在建立有多家农机合作社参加的合作社联社,实现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深度合作,越来越有生机与活力。
姚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