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转型:抓质量,扩影响,保留炒茶传统工艺
4月下旬的信阳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在谭家河乡土门村,茶农卫才贵正在抓紧炒茶。老卫家有60亩高山茶园,在他的精心管护下,长出的鲜叶品质让大家伙都点头称赞。“很多茶商都在茶叶市场上等着收购我炒的新茶。”卫才贵说。作为茶叶种植生产大村,土门村建有茶叶交易市场,很多企业和茶商都在此进行茶叶鲜叶与成品茶的交易。
“手工炒茶工艺要求很高,摊晾、筛选、杀青、去杂、揉捻、理条、烘干等,道道工序都不得有半点马虎。”刚获得浉河区第六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金奖的肖兴亮说,我有幸成为一名茶人,注定终生以茶为念,为弘扬信阳毛尖传统制茶技艺,保护手工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继承好、弘扬好。
周小燕的父亲周祖宏是信阳毛尖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受父亲严格指教,她的手艺在当地是有口皆碑。由于自小与茶接触,周小燕对炒茶的悟性极高。“炒的茶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浉河区茶产业办公室葛衡对周小燕炒出的茶作出评价。
茶的厚重寄托着信阳人的梦想。200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调研,看到当地只采摘春茶生产毛尖绿茶,就建议信阳尝试创新茶叶产品,加大对夏秋茶采摘力度,开发红茶,增加收入。很快,信阳市研制出具有中原茶产业特色风味的新派红茶——信阳红。
“信阳红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也配合绿茶促进了销售,为茶农和茶商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信阳茶产业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主任魏勇介绍。
肖兴亮也是信阳红的受益者。“信阳毛尖的生产成本太高,加上近两年茶叶市场不景气,通过生产红茶能增加种茶的收益。”肖兴亮说,只采一季春茶每亩可收入1万元,如果把夏秋鲜茶叶收集起来制作红茶,每亩可多收入5000元。
如今,信阳人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改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茶加工工艺,造就了信阳毛尖优异的品质,使其享誉国内外。信阳红的出现也壮大了信阳茶产业,增加了茶农收入,繁荣了茶区经济。据了解,2015年4月,经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5.7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
发展中升级:拼创新,以毛尖为主到多元化经营
“近几年,高端茶持续回调,中档茶继续增多,低档茶仍在减少,橄榄型市场形态进一步稳固。基于这一市场特点,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茶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由主攻高端市场向同时进军高中低端市场转型;二是由单一的信阳毛尖生产,向多元化产品生产转型。”信阳市市长乔新江多次召集人员研究信阳茶产业发展的问题。
由于受市场大环境和绿茶不易运输保存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整体茶叶的市场拓展并不乐观。五云茶业公司总经理马泽民认为,信阳茶叶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通过多元化生产,丰富产品形式,将引向大众化、生活化,让每个消费层次的群体都买到适合自己的茶饮品,让茶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对于当下茶产业市场需求,魏勇介绍,茶叶消费中,中低端品质好、性价比高的大众茶将成为消费的主流。“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快速反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更多更好、市场潜力巨大、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中低端茶叶产品,努力开发生产茶叶新品种、新产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魏勇说。
无独有偶,去年8月,信阳佛灵山生态茶叶公司开始转型调整,走多元化加工生产之路。“除生产一季春茶后,夏秋茶还用来加工中低档红茶、茶包、茶枕等茶产品,这样既拓展了产业链条,充分利用了茶资源,又符合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公司董事长马德记说,公司将继续增加红茶、茶枕的产量,不断开拓茶产品的市场。
一向注重科技创新的信阳傲胜茶业有限公司,将联合利华立顿公司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公司董事长张其勇摆出一组数据:2010年,联合利华立顿产值达到230亿元,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受立顿茶包大受市场欢迎的启发,张其勇用玉米纤维做成了三角茶包,如今产品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
布局中突破:转思路,培育茶产业成未来大趋势
信阳茶叶的主要产区分布在大别山麓,尽管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条件优越,但一家一户的传统茶叶生产模式显然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浪潮中,以品质优良著称的信阳毛尖如何突显其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务之急是促进茶产业的提质增效,通过规模化生产提升茶产业整体效益;通过品牌化管理,提升信阳毛尖的公共品牌知名度;通过科技投入,开发茶叶新品种,创新茶叶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并建立茶叶质量管理体系和信阳毛尖标准,进一步保证信阳毛尖的质量。”信阳市副市长郑志强说。
“只靠传统工艺制作精品信阳毛尖是致不了富的,必须把散户组织起来,带领他们走现代产业发展的路子。”马德记对家乡这方水土熟稔于心,对茶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2007年,原本在外经商的他返乡创建马氏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300多户茶农,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我们推行分散种植和统一培训、收购、加工、包装、品牌、销售的‘一分散六统一’的模式,解决了茶农卖茶难、收入低的问题,目前已有1000多户茶农加入茶叶合作社,每年社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马德记高兴地说。
信阳市还采取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培训、监督等方式,引导茶农和茶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截至目前,信阳共有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家。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区,仅加入浉河区文新有机茶合作社的茶农就达3000多户,辐射带动茶园30万亩,户均年增收5000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茶产业规划,积极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茶产业链条和生态产业,加快适应茶产业和总体经济形势的新常态,在不断转型升级过程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乔新江说,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努力把信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现代茶产业示范区、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跨入全国茶产业发展第一方阵。
倩亚旭 张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