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1.3万户农民林下就业
  林间种草、栽花、养鸡……北京通过发展11种林下经济模式,带动郊区1.3万户林农户均增收近万元。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大村果园中,10余名农民在给土地松土透气。土层下面,新一茬黄芩蓄势萌发。门头沟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目前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300多户农民在原有的近万亩杏树、核桃树下套种黄芩,并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有机农产品加工厂,进行山茶、干果等农产品加工,开发出黄芩翠芽、黄芩禅茶、酸枣芽茶、杏福一号等特色农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林地附加值,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公司还促进周边100余名农民实现了绿岗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负责人介绍,在保护生态建设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地开展林下经济模式经营,不仅可以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光能效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还可促进生态资源再生利用、改善林间环境。北京市自2007年起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形成林菌、林药、林花、林桑、林禽、林下旅游等11种主要模式,提高了林下植被覆盖度,减少了扬尘及水土流失,还能促进生态资源有效再生利用,降低资源环境的使用成本,实现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

  北京市林地大部分是生态公益林,通过选择合适的模式,适度发展林下经济,使经济生产与林地管理养护相结合,还可吸纳更多农民参与,让农民增收。截至去年底,全市参与林下经济的企业有181家,合作组织有140个,林下经济保有面积19.8万余亩,1.3万户农民户均增收9700元。农民既在生态建设领域从事建设与保护工作,又在经济生产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绿色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转变,实现了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双丰收。

  刘菲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言论观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沪郊经济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社会民生
   第A07版:科教文卫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三农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拓园:打造品牌南汇西甜瓜生产基地
北京:1.3万户农民林下就业
广告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B03北京:1.3万户农民林下就业 2016-05-05 2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