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市场嗅觉敏锐,营销能力闻名当地
潘华军是一名“70后”,种瓜已有20余年。潘华军出生于大团镇龙树村。上世纪80年代初,南汇农业科技专家引进日本厚皮甜瓜“伊丽莎白”,在三墩乡(后三墩乡并入大团镇)严楼村率先试种成功,后三墩乡逐步推广形成了万亩甜瓜。潘华军的父母是村里的种瓜能手,17岁那年,潘华军到海南等地去学习电焊、冷作等机械技术。19岁又回到村里,开始跟着父母学种瓜,掌握了大棚种植甜瓜的技术。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农民,潘华军与父母不同,爱琢磨的他发现随着新品甜瓜在本地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甜瓜的销路不像最初的时候好销了。凭着多年闯市场的经验,他敏锐地发现,外地种植新品甜瓜的还很少。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本地的甜瓜营销到外地去。1996年5月初,他和朋友一起租了一辆大卡车,满载着2500公斤甜瓜,一路风尘来到江苏无锡。没想到,2500公斤甜瓜仅半个小时就被蜂拥而至的市民争购一空。从那时起,潘华军开始了营销西甜瓜之路,他和几名经纪人联手,收购本地瓜农生产的西甜瓜之后,再源源不断地销往外省市。他们的营销足迹曾遍布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河北、福建、江西等地的20多个省市,年销量超1.2万吨,潘华军也成了当地闻名的“营销大户”。
随着外省市各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甜瓜,潘华军觉得到外省市营销甜瓜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于是转向本地市场。2008年他成立了上海拓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生产基地800亩,其中甜瓜300亩,(签约农户12户110亩)。
【亮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走专业化道路
“成立专业合作社,就是要专业的去做,推行标准化生产,打响品牌。”潘华军说,今年他种了玉菇65亩,西薄洛托30亩,伊丽莎白5亩。在浦东新区农协会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参加了南汇甜瓜品牌合作联社。潘华军介绍说,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就像工厂生产技术标准一样精准。首先,从种源上进行控制,实行优质种苗,杜绝价廉质次的瓜苗。其次,统一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包装识别等。
施有机肥、采取轮作、田头档案等举措,是合作社确保甜瓜质量的“秘诀”。每年11月搭棚整地时,他们注重施饼肥、粪肥等有机肥,饼肥是榨油后的菜饼、豆饼,粪肥是发酵后的鸡鸭粪。施了有机肥的甜瓜成熟时香味浓,吃口酥软,回头客特别多。有一位客户来这里买了两箱“玉菇”,朋友同事品尝后都说好吃,于是他一口气订购了30箱。瓜稻轮作方法,就是采取水稻与甜瓜轮作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提高瓜的品质。田头档案就是播种、施肥、用药、坐果、留瓜等过程都全程记录,农协会专家经常实地检查指导,客户还可以通过二维码上溯查询。潘华军还聘请了一位有30多年种瓜经验的老师傅把关,确保每只品牌甜瓜的质量“呱呱叫”。
【梦想】
打造品牌西甜瓜生产基地
今年以来,拓园合作社正紧锣密鼓推进新的发展项目,在金园村三三公路南侧打造一个占地400亩瓜果种植基地。“今年成熟期有些推迟,但甜瓜质量好,眼下已进入上市高峰。”基地内,百亩白色大棚看上去很有气势。走进大棚,翠绿茂密的藤蔓枝叶下露出一只只嫩绿透白的甜瓜。
这是潘华军的二次创业行动,在闯市场、打品牌、构建营销网络取得成效的同时,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造一个规范化、现代化的品牌南汇西甜瓜的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巩固提升西甜瓜生产的质量,示范带动更多的瓜农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