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绿野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先生的“二支笔”点赞
  □沈林荣

  青浦是上海的水乡,吴淞江、泖河、淀山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摇篮,唐宋时的青龙镇(青浦)是上海经济(港口贸易)、文化的中心,如今的“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精神是继承、弘扬、发展唐宋青龙镇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青浦自古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和古文化,漫步在水乡,晴则天蓝水绿,春风轻拂杨柳岸,碧波荡漾情缱绻;雨则烟雨蒙蒙,“无边丝雨如是烟,”水墨深浅秀缠绵;水乡是优雅的、妖媚的,也是缠绵的、朦胧的。而尤其让人欣慰和兴奋的是水乡的文化风景同样云蒸霞蔚、彩蝶飞舞、花香满园。

  1987年我认识凌耕先生,从此,我的文学创作渐渐有了质的提高,当时他是县文化馆群众文艺戏曲创作室负责人。是年,拜读了他的散文集《青杏小集》,文如其人,他为人谦和、正直、朴实、儒雅、内向,颇有学士风度,对像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他就像冬天里的太阳,温暖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先生的二支笔,第一支是白描之笔、妙笔生花之笔。

  他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嗜好中国古典文学,爱好搜集乡邦文史、文献、掌故,后又从事群众文艺创作等工作,先后创作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数十万字。

  他的散文曾被著名编辑家原《上海文学》主编周介人称赞为“留在秧尖上的梦”。临水抒怀,水乡的万种风情、幽深的文史传奇、上善若水的精神风貌……在他书的字里行间流淌,让人感受到智者乐水的才华横溢。

  他从1998年底至2002年6月,历时三年半,创作出了以乾、嘉年间金石大家和大学问家、具有丰富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的《王昶传》。先生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逐字逐句,不断挖掘,钩隐抉微,考证、甄别有关史料,艰难跋涉,殚精竭虑,终于创作出乡先贤王昶的精彩传奇,展现了王昶波谲云诡的人生风采。著作出版之后得到了许多领导、专家教授的好评。2002年9月28日第五届朱家角古镇旅游节开幕,当天下午《王昶传》首发式在王昶纪念馆举行,上海旅游委负责人和青浦区“四套班子”领导人出席,时任区委书记钟燕群即席讲话,对王昶为民族文化的贡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该书的出版向作者表示祝贺。华东师范大学戴扬本教授称作者“将头绪纷繁的王昶生平事迹,一一辨析,娓娓道来,诸多篇章,皆一一精思篇目,结构谨严,文字灿丽。大著付梓,不啻为乡先贤再添一笔华彩。”原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徐中玉老先生看到书稿后,冒着酷暑,为其作序,寄信作者“……序已写就。有4000字,……大著材料丰富,平易清新。借此机会,也使我对乾、嘉学者增多了理解与景仰。”其洋洋洒洒4000字的长序手稿现存中国现代文学馆。长序阐述、概括了乾、嘉年间著名学者王昶的思想、性格、学术等成就,以及其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读来亲切感人发人深省。前湖北省作协主要领导人曹建勋到朱家角游玩时,看到《王昶传》后,通过青浦区委宣传部找到作者,见面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盛赞其作品,并称其为“青浦文学创作的领路人。”《王昶传》在上海图书馆电子查阅目录上列首条。

  《王昶传》的创作,在上海乃至全国是开创性的。

  先生在任青浦区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委副主任期间,参与、策划、主编本土文史读物《话说青浦》五卷(上海学林出版社)、《当代青浦籍名人录》一至四辑等。退休后,仍老骥伏枥、笔耕不辍,“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他于2012年出版个人散文集《青溪拾珍》(文汇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游记散文集《余馨集》(文汇出版社)。

  先生的第二支笔:大写意之笔、妙笔生辉之笔。

  2007年12月他发起成立青浦区写作协会,任协会主席。会员来自水乡各单位和私企的能人“笔杆子”,他们中有干部、教师、医生、职工、私企老总、打工仔等,他们有个性、有秉性。要带好这样一个队伍,还真不容易,会员的创作素质参差不齐、为人处事的不同,加上有些文人自负、骄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颇不易了。他能宽容有过于自己的人、对自己有成见的人,称贤使能、各骋所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厚德载物、冰壶秋月,以过硬的素质服人,靠扎实的作风带人。他和他的作协班子想方设法为会员创建了三个平台:

  创刊《湖畔》杂志作品展示平台,培养青年文学创作新人,挖掘、传承人文历史新视界,展示青浦文明新形象。

  协会与区图书馆进行合作,解决了刊物缺乏资金的最大困难。杂志自创办至今已达七年多,出刊30期。七年中,先生和编辑们赔通讯费、赔交通费、赔时间精力,本着繁荣水乡文学的一片痴心,心甘情愿奉献,甘当绿叶护红花,引领、搭台甘作孺子牛。杂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编辑上一丝不苟、装帧上力求出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湖畔》杂志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青浦区学生文学社对每期刊登的文章,组织同学进行学习,并由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分析。青浦区章浜小区一群老年茶客读者,在茶室里每期进行组织阅读,了解青浦人文历史、青浦日新月异的新形象等。更有读者,大热天汗流浃背找到《湖畔》编辑部,索要刊物……《湖畔》在浦东、闵行、宝山、奉贤等区有一定知名度,在江浙二省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湖畔》还得到青浦居住在外省市的名人关注、青睐。原居住在洛阳的青浦籍名人吴永刚,退休后去北京的子女处居住,来函要求将刊物寄往新址。青浦籍名人汪一飞、汪一鹏、汪一鸣(汪氏三兄弟,均在外地工作)不但每期必看《湖畔》,还热情地给杂志寄来颇有分量的稿件。在福建工作的著名学者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孙绍振回到家乡青浦,在朋友处得知青浦作协出版《湖畔》杂志后,在朋友的介绍下,见到了先生,见面后孙教授说:终于找到“娘家”了,并为《湖畔》杂志题写了“让生命在文字中闪光”的题词。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赵丽宏欣然为《湖畔》杂志题写刊名……

  创建社会服务平台,筹措作协资金,实现创作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

  先生注重与社会横向合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七年中,积极发挥作协“笔杆子”先生们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写作服务,善做“千人糕”。先后组织协会骨干参与、创作出了如《青浦掌故新编》、《在崧泽文化发源》、《峥嵘岁月》、《完美的善像水一样》《青浦的古树和人文》《崧泽村志》等十几本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著作,这些作品有的深入挖掘青浦历史人文、有的填补档案历史空白、有的具有社会学研究意义,而发挥会员力量完成的创作任务,既锻炼、丰富了会员的写作经验,又为社会提供了服务;既扩大了协会影响,又为协会筹措到了一定的活动经费,增强了协会的活动运作能力。

  创立创作交流平台,增强协会凝聚力,拓展会员创作视野,提升会员综合创作素养。

  作协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会员(部分)笔会、交流至浙江安吉、仙居、董岭、长兴、山东青岛、台儿庄等地。与浙江遂昌县文联、新闻传媒中心和《休闲遂昌》双城杂志共同举办首届上海遂昌双城文化周,与江苏吴江汾湖诗社、上海诗人杂志社、浦东文学、宝山文学、敬贤文艺社、闵行诗社、顾村诗社等文学社团,进行了创作互动交流。协会还邀请叶辛、褚水敖、赵丽宏、季振邦、杨秀丽、陆寿钧等数十位上海著名作家、诗人前来讲课,提高青浦作协整体创作素质。

  行得春风有夏雨,在先生的努力下,在“笔杆子们”自身的刻苦勤奋、孜孜不息下,水乡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蒸蒸日上,像我一样的作协会员的文学作品也能在《文学报》、《解放日报》、《东方城乡报》、《新民晚报》等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刊登,会员的个人小说、散文、诗歌集出版量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高潮——出版14本书籍。

  2015年协会中有会员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多人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百分之七十以上会员都能在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整体创作已达到相当水平。

  先生的大写意之笔妙笔生辉,在青浦水乡乃至上海是开拓性的。

  在2005年时,青浦只有一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能够在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寥寥无几,那个年代的青浦作家只有新闻土记者。短短的十年过去了,回忆水乡那些年的文学创作快速发展的历程赫然在目,为会员作品而争论脸红、为外出采访人员安排而不乐、为协会资金管理而意见分歧等,其回忆就像中华老字号青浦特产赵家豆腐干一样回味鲜香长久,令人回味。如今在区政府、区文联的重视、支持下,在区作家协会的引领下,在全体作协会员的共同努力下,青浦的文学创作一如冬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晶莹剔透、鲜嫩娇媚、清香飘溢;恰似夏天高洁优雅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盎然、多姿多彩、鲜艳夺目。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青浦水乡的文学创作和创作氛围是在先生和他一起成立协会的沈大钧老师、戴仁毅老师、张烨文老师等同仁们的默默耕耘奉献、辛勤努力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成长、繁荣起来的。

  2016年元月十二日,青浦区作协被上海市作家协会批准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团体会员。这是一个好兆头,倘若假以时日,青浦作协会员成为上海市作协、中国作协会员的将愈来愈多。

  水波粼粼、波光照人。古镇古街古石桥,枕河人家古民居,水文化、古文化相映成辉,青浦作协的文学队伍已吹响了集结号……

  先生的白描、大写意之笔,在青浦水乡的文学园地将画出更美、更具水乡深浅素雅幽静韵味的独特水墨图画、书写出水乡文化春天繁荣独有的生机勃勃的诗章!

  数日咬文嚼字,仄仄平平声韵,得满江红一词:“水绿天蓝,江湖秀、云烟雨雾。杨柳岸、晓风残月,月光如注。古镇残阳桥与水,千年老巷街和屋。苍凉美、恻隐说缠绵,人相睹。先生笔,临水赋。情激越,文章著。著书《王昶传》,学通今古。俯首甘当牛孺子,携文引领繁荣路。水文章、古玩淀山湖,辉煌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绿野副刊
猴年春节,在吴承恩故居
相思无期
梅树枝
为先生的“二支笔”点赞
东方城乡报绿野副刊B08为先生的“二支笔”点赞 2016-03-04 2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