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与艺术插花结缘
近年来,无论是个人还是指导学生团队,徐卓颖在艺术插花领域可谓获奖颇丰。21年前,徐卓颖来到上海农林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园艺生产及果树栽培方面的教学工作,当时的她对艺术插花了解并不深。“我大概是在1997年前后才真正开始学习艺术插花的。”徐卓颖告诉记者,虽然其大学期间有艺术插花这门课程,但因为是选修课,并没有选报成功。在她入校任职3年后,学院园艺园林专业有意开设艺术插花课程,当时恰逢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邀请了来自日本的花艺大师以及本地的花艺专家在上海开设艺术插花培训班,为了配合教学,徐卓颖就报名听了3天的培训课。就是这3天的培训,让徐卓颖与艺术插花结缘。
2002年,上海农林学院园艺园林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艺术插花课程在学生群体中拥有很高的人气,而徐卓颖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学习与提高。“因为自己对于艺术插花也并非科班出身,所以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利用双休日去参加一些培训课程加以弥补和提高。”据介绍,由于花材、器皿等不确定性因素,课堂上的现场插花教学难度较高,而艺术插花除了要求一定的审美功底,还需要对花文化有了解,甚至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中国插花 意境美最重要
徐卓颖介绍,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主要特色为自然美,线条美和意境美。艺术插花需要在展现花、枝、叶的自然美的同时,表现作者的意趣。而意境的创设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中国悠久的古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艺术插花中意境是指插花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按照主题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构成艺术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那如何才能创设插花的意境呢?徐卓颖解释道: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花卉资源非常丰富,花文化也绚丽多彩。爱花、赏花,重在品味和鉴赏。各种传统花材因其形状、生态习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异或因某些历史典故、古代诗词,人们赋予花材特定的涵义,以表达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形成了花的象征性和人格化,即花的寓意。所以在插花创作过程中,常以花的品质,性格作为立意的重点,创设插花意境。“这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主要问题,他们的很多插花作品虽然漂亮却不耐看。”徐卓颖认为,插花者需要了解花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它们都可能成为意境的源泉,通过合理的组合、设计,才能创设出富有民族特色、耐人寻味的艺术插花作品。
说到今年在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插花花艺精英赛上的获奖作品《欢庆》,徐卓颖告诉记者:“今年的比赛是以‘金秋送爽——收获’为主题,赋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自由式插花。”其介绍,《欢庆》用鼓构建了现代花艺构架。“喜庆的锣鼓”既和主题牢牢相扣,又极具中国元素。同时,她运用热闹的蝴蝶兰、鹤望兰、枝藤等为秋收的欢庆场景增添了喜悦的气氛,而从作品右侧的鼓中垂挂下来的红绸,与底部金灿灿的玉米粒相配,色彩热烈喜庆,又像是从右侧的两个酒坛里流淌出来的,极好地烘托了主题。如此,观众便可以想象:秋高气爽,谷香、酒香、瓜果香……还有村庄里的歌舞、孩童的欢闹、人们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一幅如诗如画的丰收美景,一份与众不同的秋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