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读了《白鹤天地》报上的古青龙研究的连载和《青浦报》上那篇“青龙镇”散文让我知道了俞敏的名字,那么在《东方城乡报》上那则“青龙镇是他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历史小说《青龙镇》作者俞敏的幕后故事”报道,让我对其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在感到深深钦佩不已之余,我有幸经文友原上草先生介绍,得与俞敏先生零距离接触相会,让我结识了这位大名远扬的青龙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市作协会员、青浦区作协理事。他那热情好客、豪爽谦逊的为人,见多识广的侃侃而谈,在我脑海中时时浮现,令我永远难以忘怀……
今年九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打电话给文友原上草,祝贺他和陈雪林俩人在国家级“祖国好”写作大赛中荣获金奖。在电话中得知,他当天要去俞敏处,并约我同往,大家互相认识一下,谈天说地交流交流。我听后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多月来的期盼,多时的愿望,今得能实现,实是机会难得啊!我整了整衣服,理了理头上稀少的白发,跟正在下厨做中饭的老伴打了个招呼,说了声“朋友约请,有事外出。”急匆匆直奔青安线车站。两站路的免费公交,我嫌太慢了,恨不得一步就到。今天天气特别好,九九的艳阳照得大地暖融融的,大地虽未皆绿,但是在白鹤捷成企业集团厂区内,沿墙的矮冬青树,似然翠绿常青,只见人们紧张有序地忙这忙那,我礼貌地向门卫讲明了来意,穿过回廊直奔办公大楼。四层高的楼层,我怎么奇怪,今天一点也觉不到吃力,扶着楼梯扶手三步并作二步直上楼去,这才觉得气喘吁吁。一个洪亮的熟悉声音从会议室内传来,我兴致勃勃推门而入,会议桌上面对面坐着三人。原上草看到我后,立即起身,高兴地为我逐一介绍,我和俞敏并肩而坐,坐在我对面的陈雪林先生,我早就在《青浦报》上看过他的文章,知其是位青龙派的淀山湖诗人。今天主人俞敏精神奕奕,瘦瘦中等身材的他,白净的脸庞上,鼻子上架着副宽边眼镜,得体的浅米色T恤衫,热情地招待着我们,边殷勤倒茶边说“欢迎!欢迎!”真是人逢知己话更多,我们四人彼此相谈甚欢,谈笑风生、欢欣鼓舞地畅谈着许多共同话题:无非是文学写作、青龙文化等。说得最多的是俞敏讲的:上海历史小说《青龙镇》的创作,源自于有一次去徐泾乘二号线,在白徐线上,听一位老人说得津津有味、兴趣浓浓,往昔旧青浦镇上的早市可热闹啦!老虎灶早上三点钟生火起灶,点心店随着开门,赶早市的人络绎不绝,茶馆店里说新闻道新闻,可热闹啦。点心店里馄饨豆浆、大饼油条等样式俱全,吸引着众多的食客。渔民们摇着小船,在小桥边设摊卖鱼,农民们上街出售自种的蔬菜,小桥边、石子街上,在晨曦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创作的灵感去了几次古镇寻踪觅迹,于是完成了散文的写作。”他说到这里按了按鼻梁上的眼镜,我听到这里百感交集。
他话题一转,兴奋地讲述了青龙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区作协的帮助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们自筹资金,成立了研究会,搞采访办活动,做研究写文稿,几多个风雨春秋、几多个赤日炎热、几多个寒冬腊月。为青龙文化的探究和传播,他是跑图书馆查资料,请教群众和专家,求助文友们帮忙,终于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27万多字的力作《青龙镇》的出版面世。我忍不住插了一段说当年:“在那文革之前,白鹤镇上出了个著名的历史学家‘秦汉战国史’作者、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杨宽教授。回家探亲,曾经和当初任白鹤镇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的尚姓干部一同搞了个‘白鹤地区小掌故’,收集采访写了些青龙的传说、白鹤的故事编成小册子。可惜得很,没有成书出版,到文革开始以不了了之而告终。前辈们虽已作古,而如今新白鹤人俞敏等文人志士铁肩担道义,扬起了振兴青龙文化的大旗,奔走呼号,把发展青龙文化,复兴美丽白鹤的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我激动得热泪滚滚,竖起了大拇指说着。俞敏听了,摇着手,连说“不!不!太夸奖了!”他谦虚地继续说着,“那时间是事不逢时,我是生的其时,千载难逢好时代,靠的是大家呀!”
美好的时光往往是短暂的,墙上时钟已指向十二点多,大家方觉得肚子饿了,在俞敏的再三盛情挽留下,我们就不客气地吃了顿简单而普通的客饭,虽然中饭时以茶代酒,但我们边吃边谈,大家感到那顿中饭比丰盛佳肴更美味、更丰富,让我回味无穷、历历在目,使我永久难忘这些青龙文友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