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红强
前移窗口提供温馨服务
“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很受外国人青睐。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休闲吧:一排优雅别致的座椅,一套古色古香的茶桌,宣传栏内摆放着可以任意索取的咨询单,墙上挂满了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参加社区活动的照片。
“老外很喜欢来这里办事,因为这里没有公安机关的严肃氛围,可以一边悠闲地品茶,一边办理业务、咨询问题。”负责服务站工作的徐泾派出所民警郦文悦说。除了做好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他们还经常与社区联合推出一些有趣的联谊活动,邀请外国人一起参与,一方面让他们融入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前不久,服务站就组织西郊华城的20多名外籍人士参加了一次园艺活动,很受“老外”的欢迎。
郦文悦还记得,今年春节期间,服务站组织了一场“中外友人迎春联谊会”,邀请了30多名外国友人共度节日,向他们介绍了中国春节习俗,组织猜灯谜,大家玩得都很高兴。第二天,就有外国朋友特意上门,给服务站民警送来了中国结、贺年卡等,让民警既觉得意外,又特别感动。
主动介入化解矛盾纠纷
同外国人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地距离也就近了,信息就多了,久而久之,境外人员的社会交往、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内容都在民警的掌控之中。服务站除加强自身与外国人接触外,还依托与外国人在沪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企业,延伸管理触角,做到“来能发现、行知其踪、走明去向”。
今年3月份,一家房屋中介向服务站上报了一位菲律宾人的租房信息。社区民警随即上门核查,发现该外籍人未按规定在24小时内上报临时住宿登记。民警当即对他进行传唤,并在教育处罚后,为他补办了登记手续。
原来,“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对辖区的中介公司有这样的明确要求:有外国人在辖区房屋中介公司寻租的,或在辖区劳务中介公司找保姆的,中介公司一律要将相关信息报服务站备案。同时,如发现有外籍人员非法从事保姆职业等情况,要求中介公司也要在第一时间报告。
服务站的成立,不但有效掌控境外人员各类信息,还及时主动的发现涉外案件和各类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处置,确保内外和谐。
“我住在湖畔佳苑小区,我从一个朋友那儿听说过你,明天我就要走了,但现在我和我的阿姨有点麻烦,你能来帮我吗?”今年1月份,服务站民警接到一德国人因与中国保姆发生经济纠纷打来的求助电话。民警随即赶往现场,担当起翻译以及调解员的双重身份,经过不断的引导沟通,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互谅,得到了纠纷双方和物业方的认可。
延伸管理打造平安小区
服务站紧贴“服务”功能,除在站内摆放多种语言版本的《境外人员申报临时户口须知》、《外国人居住须知》等涉外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外,还经常组织中外志愿者到涉外小区发放派出所自编的中英双文双语版《徐泾警讯》,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开展治安防范宣传。
“你的信用卡被人盗刷,目前涉嫌一起金额巨大的金融诈骗案,为保证你的资金安全,请将你账户内所有资金转入我们警方的安全账户。”今年3月20日16时许,家住徐泾镇居礼别墅小区的美籍华人乔先生意外的接到这样一个诈骗电话,“当时很紧张,要不是接受过服务站志愿者的防范宣传,看到过《徐泾警讯》上的典型案例,说不定我就要上当了!”乔先生感慨地说,幸亏当时拨打了服务站民警的电话,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识破了骗局,避免了上当。
服务站在深入境外人员家庭走访宣传的同时,积极督促居委、物业,抓好涉外小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通过组织治安形势分析、召开警情通报会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防范宣传等途径,建立治安预警机制。另外还在小区保安、绿化、保洁、维修、家政等提供生活服务的从业人员中物色担任信息员,在强化“巡”与“防”的同时,了解掌握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外籍人士相对固定的生活落脚点。
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靠前一步的工作模式,获得了外籍人士的良好口碑。截至2013年4月,服务站共采集境外人员登记信息1100余人次,占同期徐泾镇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总量的三分之一,配合各级公安部门查处各类涉外案事件20余起,调解涉外矛盾纠纷60余起,回访涉外案事件5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