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他一副瘦瘦弱弱、平时里不拘小节的随意模样,一旦操起刻刀,进入他的篆刻世界时,便心无旁骛,挥洒自如,给人的印象便判若两人。手到之处,那具有秦汉遗韵又兼具时代新意的古典汉文字尽显方石间,令人惊叹不已。他,就是今沪上小有名气的草根篆刻家徐才友。
徐才友既不是艺术高校科班出身,又非大师名家门生,这些“先天之不足”,恰恰造就了他无拘无束、独往独行的草根艺术家风格,以致他在自己的字号中自喻“独行”。“独行”两字无疑是对他在宽阔的篆刻艺术天地间不拘陈规礼数,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治印风格的最好诠释。透过他的从艺轨迹,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上海东泽印社社长、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上海教师书画篆刻研究会研究员等,这一个个艺术头衔仿佛也在向人们诉说着印坛独行客艰辛感人的故事。
1957年,徐才友出生于素有“铁大场”之称的古镇农家,世代务农的家庭与艺术似乎沾不到半点边,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农家子弟骨子里偏偏蕴藏着极强的艺术天赋,而且极为勤奋。他很小就报名参加过书法班,还在中学就读时他忙里偷闲到县文化馆进修过绘画。要知道那时节的农村文化生活极为枯燥乏味,而生产大队里的黑板报可算是乡村文化沙漠中的艺术花朵,于是有着一技之长的徐才友小试牛刀,赢得了村里老少的赞誉。转眼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性机遇,不仅使徐才友通过高考在安亭师范得到文化知识的升华,更为重要的是毕业后重返故里执教。徐才友在努力教好学生的同时,又以学子的身份一头扎进寂寞苦辛的艺术探索实践中。
在苦苦练书习画的实践中,徐才友无意间被那书画中精美的印章艺术所深深吸引,转而萌生了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向往。而真正促成他与篆刻缔结艺术姻缘的媒介则是书,“书为媒”还有着一则令徐才友至今难以忘怀的故事。徐才友喜爱买书,可称为爱书成癖,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刻一个藏书章倒是挺不错的。他马上动手,篆刻处女作终于在他那满是刀伤的手中诞生了,也许当时刻章水准还很稚嫩,但徐才友如释重负,毕竟他已把埋藏在心头许久的意愿变为了现实,这好比是他篆刻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孩子”,他能不爱吗?
徐才友开始跋涉在篆刻艺术漫长的征途上,当时作为北塘桥小学的青年教师,同时从事着两门毫不相干的学科:白天,作为学校主课教学骨干的他忙于学校的数学教育;晚上和节假日业余时间,他毫不怜惜地全部交付给了篆刻艺术的探索实践。其间,他结识刘海粟的学生胡艺,胡艺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要学好篆刻治印,必须耐得住寂寞,至少得坐上五年冷板凳。”画家的话无疑是一帖清醒剂,于是徐才友静下心来,以书为友,从前辈大师那里讨教学艺,他如饥似渴地从前辈大师的理论书籍中汲取营养,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徐才友活脱脱就是一个苦行僧,除了教学,几乎足不出户,他的想象世界里尽被印石、篆刻、治印所占有了。
可以说,徐才友的从艺道路上得到了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和帮衬。机缘巧合,当年还只是一名篆刻爱好者的徐才友与《人民警察》副主编陈士镛相识,古道热肠的陈老师积极向市级报刊推荐徐才友的作品,很快,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徐才友一炮打响,一方方具有浓郁秦汉风韵的篆刻作品跃上沪上诸多报刊的版面,沉寂多时的徐才友受到极大的鼓励,此后一发不可收,他的作品频频见诸于沪上各大报刊。1984年,经刘小晴老师介绍,27岁的徐才友成为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篆刻天地间一直独来独往的徐才友,也曾被自己篆刻艺术徘徊不前的瓶颈所困惑。恰逢由上海青年报举办的篆刻函授班面向社会招生,导师则是沪上篆刻名家韩天衡、张用博、王琪森。徐才友很快成为三大名师的函授弟子。要知道自学的道路有多艰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市区与郊区的交通衔接还不尽如人意,每周赶往市区上课,一次得转乘三辆公交车,来回倒腾需耗上三个小时,但徐才友对此毫不在乎,整整两年时间,他硬是没拉下一堂课。此后的徐才友,篆刻艺术更趋成熟。他相继在全国篆刻杂志发表作品10余次,并在1998年-1999年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全国篆刻命题大奖赛优秀奖。1998年,鉴于徐才友在篆刻艺术上的影响力,他被聘任为上海东泽印社社长。在东泽印社,徐才友视野更为开阔,其间,他与东泽印社名誉院长陈立夫先生结成忘年交。
踏上治印艺术道路的徐才友,无疑是快乐的篆刻艺术“独行客”,他有着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但他却常承受着经济拮据的无形压力。为了研究篆刻艺术尤其是明清流派印谱,他不惜倾其所有,购买了《安特精舍印聚》、《陈巨来印谱》、《丁丑劫余印存》等精装书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相对来说是微薄的,尤其是早年他的工资仅36元,但即使在那极为清贫的年代,他照样嗜书如命,为了买一本书,差不多花去他半个月的工资,可他压根儿不在乎。有一年他把全年的奖金都拿出来,买上了一本他期盼已久的印谱,家里不得不又过上一段紧日子。然而机遇往往格外垂青努力拼搏的勤奋者,这些年来,徐才友名声鹊起,他的篆刻作品在上海乃至全国大奖赛中频频获奖,深为行家名人垂青,陈立夫、曹正文、陈征雁、刘小晴等诸多名人均喜好并收藏他的作品。从农家走来的草根篆刻家,如今已是一方小有名头的文化人了。更让他宽慰的是,在他的熏陶下,还在上初中的女儿也在书画艺术上崭露头角,小小年纪便画得一手让人艳羡的花鸟画,其作品在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上海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长江后浪推前浪”,女儿得奖比他自己得奖还高兴,在徐才友看来,女儿的茁壮成长并在传统艺术上薪火相传,这才是件最让他释怀的高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