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产品缺乏,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降低了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加剧了农产品的市场波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小芹认为,保险公司必须商业化运营,农业保险完全依靠商业保险公司来覆盖并不现实。目前,以财政补贴来弥补菜农损失等手段还是主要补助方式,但政府对菜农的补助应当更加多元化。
她建议,对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一方面使菜农对种植蔬菜更加重视,确保市场蔬菜供应;另一方面,菜农收入提高后,对蔬菜保险的购买力也将提高,促进生产良性循环。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对蔬菜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可以考虑将部分的菜价补贴作为保费补贴,直接补给农民,降低菜农负担,提高菜农的有效需求。第三,允许农技员、蔬菜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或代理蔬菜保险的投保、理赔,从而减少保险公司成本。
“我省蔬菜年产量1500万吨,人口3600万,按每人一天一斤蔬菜计算,正常情况下满足一年蔬菜市场供应不成问题。因此,开展蔬菜种植保险,可以预防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有助保障农民收益,有利防止‘菜贱伤农’。”福建省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温庆放说,“但是,推广蔬菜自然灾害险应当根据各地需求设计险种,例如沿海重在防范台风、闽西北重在防范霜冻,开展试点时可以按蔬菜品种生产周期或者季节的交易价格来确定保费与保额,从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参与蔬菜保险的积极性。”
温庆放还认为,蔬菜品种多,各地区价格不同、上下波动大,投保基准价如何判定等,都是开展蔬菜价格险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在福建省,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市场物价的作用逐步加大。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将价格调节基金与保险相结合,从价格调节基金中拨付部分资金,直接补到农民手中,减轻财政和菜农交付保费的压力。另外,还可从价格调节基金中拨付部分资金,补贴给按保护价收购蔬菜的大型批发企业,既可避免直接补贴给农民的繁琐工作量,又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市场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