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买家:时隔7年
还记得那白菜“又甜又香”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出的当下,找到一片信得过的菜园,吃上安全美味的蔬菜,恐怕是许多中国老百姓的梦想。郑州市的十几位市民与良心菜农李延周的偶遇,使他们早在几年前便吃上了安全的“直供菜”。
7年前的一个冬天,郑州市民张阿姨从邙山办事下来路过惠济区古荥乡黄河桥村菜农李延周的菜地,看白菜不错,便问打药了没有。李延周的父亲当时在地里忙活,回答说望天收,不打药。张阿姨便买了几棵回去,吃了以后大呼有口福。时隔7年,张阿姨还记得那白菜“又甜又香”。从此张阿姨和李延周结了缘,她逢人便送李延周的白菜,李延周则从望天收的自然状态,开始回归传统菜农的良心种植。
一开始,张阿姨和她的朋友们只能在冬夏两季饱饱口福,而所谓的口福也不过是每年冬天每家能囤上李延周种的二百斤白菜,二百斤萝卜,夏天能吃上甜得像蜜的西瓜。
几年间,李延周的菜田从望天收的黄河滩地发展到四五亩的山上荒地。菜地几易其址,规模缓慢扩大。随着吃菜人数的增加,张阿姨们建议李延周扩大规模,“应该让更多的人吃到这么好的菜”。今年2月,李延周在自己承包的河滩荒地里又开出七亩菜地,并听从张阿姨们的建议,全种上了受大家欢迎的黄瓜、番茄、爬豆、茄子等应季蔬菜。然而,烦恼随之而来。
●良心菜农:种菜就该这样
跟化肥、农药不沾边
今年39岁的李延周打小看爷爷种菜,对种菜不陌生,在他看来,种菜就该是这样,跟化肥、农药不沾边。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蔬菜也一样。李延周的菜园子主要施三种肥:一种是自制的生物肥,一种是牲畜粪便,一种是草木灰。
邙山半山腰有一处防空洞,在这个深约有300米的防空洞里,李延周存放的堆肥包,一眼望不到头,足有两三千个。堆肥包用厚塑料袋制成,直径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主要原料是从酒坊买来的酒糟、谷糠,表面薄薄撒一层土和生石灰。李延周管这种肥叫自制生物肥。下种的时候,把这些自制肥料和土混合均匀盖在种子上,这种底肥不仅肥力足,还能抑制虫子生长。
李延周家有一个很大的地锅,专门用来蒸馍,自家用,周围几家邻居也用。李延周喜欢吃地锅蒸出来的馍,但他更喜欢的是地锅烧出来的草木灰。那是他消灭菜园里虫子的利器。
●尴尬场景:黄瓜6块一斤?
买菜的一听扭头就走
供求双方“童话”般的合作终难抵现实的尴尬,令双方都很纠结。
张阿姨今年七十岁,为了给自己的提议“负责”,已经一连5天每天奔波60公里,从市区跑到李延周的菜地想办法。十几个市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想了各种办法,但面对两亩多黄瓜每天三四百斤的产量,他们已无计可施。张阿姨甚至把每月不多的一千多块钱退休工资都变成了黄瓜,送亲戚朋友。丁女士则顾不上自己的生意,每天联系客户,联系好了再开着自己的面包车送过去。
李延周也试过去菜市场卖,可买菜的一听说黄瓜6块钱一斤,扭头就走了。“卖5块我就赔。”前天晚上,精疲力竭的十几名市民和李延周聚在一起开会商量办法。李延周说,别家的黄瓜卖不掉,几分钱卖给咸菜厂,这事我不干,我宁可烂在地里,权当施肥了。
黄瓜的难题还刚开始,接下来还有两亩的番茄、一亩多的爬豆和一些茄子。收获高峰一旦到来,仅番茄一个品种,隔两天摘一次,每次都要400公斤以上。对李延周来说,揪心的日子起码还要延续两个月。王驰
[链接]
让良心菜农走得更远更好
此事中,李延周的“理想”无疑是对的:种菜就该跟化肥、农药不沾边;尝到天然蔬菜“甜头”的张阿姨,愿望也很本真:“应该让更多人吃到这么好的菜。”原本,怀着美好愿景的供求双方,收获的应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尴尬最终为何难以避免?
这,恰恰击中目前“中产特供”的软肋。试想,普通市民有几人会舍弃两三块钱一斤的黄瓜不买,而要买下6块钱一斤的黄瓜?即便真的是“纯天然”,也只是通过口口相传让一些人知道了,而更多的人并不知道或不可能相信……因而,既要有类似的“CSA模式”,对双方加以制约,仅凭后来张阿姨式的“精神支持”,这样“童话般”的合作自然走不远;同时,又要设法增加产品透明度、消除供求双方隔膜,才能保证李延周们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