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近日发起的“光盘行动”,即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正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有媒体也参与其中。
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随手拍”这种操作性、参与性很强的事,很容易调动普通公众的参与热情。但也正因为其简便易行,操作不好,很容易从“公民行动”,演变为“反公民教育”的行动。
比如,“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当初在网上一经公众人物发起,马上应者云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那些被随手拍的也是公民,他们的权利就可以随意践踏吗?这样的公民行动,不是违反公民行动的本质吗?要知道,健康的公民社会,必须尊重和维护每个公民的权利,乞丐也有平等的权利。不客气地说,大家是在消费公民行动,而不是真正在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眼下的“光盘行动”,也极为类似。在厉行节约的目标之下,媒体号召大家随手拍下身边的餐桌浪费,这就使“光盘行动”变调了。本来,如果这是针对每个公民自身的消费行为,呼吁在消费时注意节俭,无可厚非,但变为公民去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进行“监督”,就大有问题。
总之,不要以正义之名,堂而皇之侵犯他人的私权;不要以“公民行动”之名,做反公民教育之事。在缺乏公民教育的社会,应首先让每个公民明白权力与权利的边界在哪里,这是负责任的媒体和公众人物更应该努力的方面。每个公民在面对这些行动时,要想想是否合法,是否侵犯他人的权利,更要警惕自己成为某些打着“公民行动”旗号、实质是在消费公民行动的机构和个人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