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印重九 通讯员 汤鑫坤
24小时巡逻“无缝衔接”
据介绍,“沪东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联勤队伍”管理社区分两批,一批从早上6:30到晚上11:30,另一批是由社保和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夜巡队伍,从晚上10:00到次日早晨维护社区秩序和治安,另外还有监控探头,目前已经实现了道路300多个探头全覆盖,加上小区的600多个探头,沪东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00多个探头,监控视频直接联网到网格办指挥中心和派出所。
沪东社区为了进一步充实社区管理力量,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投资500多万元聘请了两家专门的市容管理公司,在沪东进行日常巡查,一起治理沪东辖区内乱设摊等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天半夜,某小区一精神状况有问题的居民突然发病,在小区内大吵大闹,影响了居民的休息,公安、综治等队伍即刻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理了问题,并让其监护人带病人去做精神病鉴定。
这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大事,但百姓得到了安宁。王副书记说,沪东是90年代的市政动迁基地,属于新区的人口导入区,强拆户多,上访人员多,老弱也多,这给街道维稳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是“起点低、欠债多、基础差”,因此管理方式必须要有突破。
多方联动迅速处理应急事件
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王继斌说,沪东的网格化已经实行了好几年,现在“沪东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联勤队伍”是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联勤的机制。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筹备了,成立之后就是把执法部门“拧成了一股绳”,一个联勤指挥中心指挥全局,东西两大片区网格管理,大家团队协作、依法维稳,化解矛盾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曾发生在沪东路上的一次群体事件,那天傍晚,设摊的残疾人聚众闹事,其中两个残疾人先行来到人行道上,占道“经营”,以买卖日用瓷器为幌子,通过“碰瓷”的行为非法牟利。当市容服务公司的队长与另外三名队员在巡查整治沪东路上的违规设摊行为时上前制止,双方发生争吵。理亏的雷某、王某立即打电话给沪东地区另外三个摊点的残疾车主闻讯赶来,20多辆残疾车主利用对讲机协调行动,致使沪东路交通堵塞。
时值周日,路上行人众多,不到10分钟就引来近千人围观。此时街道接到沪东新村派出所的电话后,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调动联勤力量,交警、城管、派出所等部门和街道近百人一起出动,联合当地居委志愿者,先疏散围观群众,将伤者送往医院验伤治疗,随后对涉案者、残疾车堵路指挥者、事件参与者进行分流、分散、分化、分解。经社区、公安、综治、信访、司法、城管、市政等多部门密切配合,成功劝解了扬言封堵浦东大道、到市政府集访、指挥残疾车主统一行动的重点挑头人;引导残疾车主到社区综治信访会议室进行协调处理,稳定其情绪;民警将涉案人员带至派出所进一步处理;社区城管、市政则快速维护现场经营秩序和市容环境。谈判、维和、指挥交通,一切都按部就班。45分钟后现场围观的群众全部散去,沪东路畅通。联勤机制及时地化解了一场极有可能恶化的群体冲突。在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中,街道联勤队伍也积极联合居委会、志愿者,及时疏导一些过激言行,浇灭了可能引发事端的苗头。
用制度实现管理“常态化”
其实,“联勤队伍”的原型是综合执法,但综合执法并不常态化,街道每次整治黑三轮等问题时,百姓都会戏谑地说:“哟,要检查了,你们就来整治了。”
现在,街道通过联勤的方式将市容整治、社会治安维护常态化、固定化,对违章建筑、黑车、乱设摊、牛皮癣等问题及时巡查、清除、劝阻,常态化管理之后,冲突反而变少了,执法工作日趋平稳,现在开展整治工作的时候,因为定期整治,有问题就及时处理,百姓对此很认可。
联合执法实现全覆盖
据介绍,这支社区网格化管理联勤队伍,将对沪东地区内的市容、卫生、治安管理等进行全覆盖,全时段的检查督纠、现场处置、协调治理、监督考评和网格化管理。
这支统一制服、佩戴统一臂章的联勤队伍的出现,将改变以往执法部门各自为政,协调难、配合少,执法成本高的不足,同时以常态巡视检查、重点区域固守等手段替代突击执法,临时整治等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综合治理处置的成功率。
据了解,沪东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联勤是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目的,响应中央、市、区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沪东社区近年来市容管理网格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整合、优化辖区城市管理资源,从而探索形成的创新管理机制。大联勤工作以“一个中心统一化管理,两大片区网格化执法”为原则,建立新型城市综合管理模式,为沪东社区继续保持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日,沪东社区为这支网格化社会管理联勤队伍举行了出征仪式。仪式上,公安、市政等职能部门以及联勤队员代表依次作了发言和宣誓,随后沪东社区党工委书记顾惠如和办事处主任樊政红分别向联勤大队四支队伍授旗,并宣布队伍出征,这标志着沪东社区网格化社会管理联勤工作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