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培
近日,身在海外、相隔万里的表弟兴奋地向笔者推荐一款“中国制造”的黑牛肝菌酱。“醇厚软糯,唇齿留香!”越洋视频里他举着拌了黑牛肝菌酱的意面,赞不绝口。
这瓶征服了海外游子味蕾的黑牛肝菌酱,背后离不开生产方云南宏臻菌业的创新探索。
据了解,宏臻菌业经过十余年踔厉奋发,实现了黑牛肝菌人工栽培及工厂化量产。从深山密林到百姓餐桌,让千年山珍完成了一场现代蜕变。
千年菌韵
从传说走向科学
拨开滇南雨林的晨雾,牛肝菌的身影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滇国。彝族古歌《采菌图》就曾记载,少年猎人因献上“形如牛肝,大若拳掌”的奇菌,获得寨主千金芳心的故事。这段“以菌为媒”的佳话,至今仍在怒江畔的村寨传唱。
而南宋陈仁玉的《菌谱》中也有“紫菌盖如伞,肉若凝脂”的记载,与如今的紫牛肝菌特征高度吻合,成为全球最早的牛肝菌科学记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以“菌盖如牛肝”来命名这种特殊的菌子,并详述其“舒筋活血”的药用价值。清代云南楚雄彝族的壁画中,采菌人竹筐里肥厚的伞盖、粗壮的菌柄,同样定格了牛肝菌作为民间食材的悠久历史。
现代科学揭开了这份“山珍”的奥秘:作为外生菌根菌,牛肝菌与云南松、麻栎等树种共生,每年雨季破土而出,其菌肉富含活性物质,特别是中国特有的黑牛肝菌,以其独特香气被奉为菌中佳品。
十年磨一剑
破壁者的无声坚守
命运总有奇妙的轮回。三十年前,临沧山村的小女孩纪开萍跟着大人上山采菌时,不会想到那些沾着露水的黑牛肝菌,将成为她人生的坐标。
2001年,已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的纪开萍,将目光锁定在西双版纳特有的黑牛肝菌上。当时学界普遍认为,牛肝菌必须依赖宿主树共生才能生长。但纪开萍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云南黑牛肝菌表现出罕见的“独立性”。这个发现犹如黑暗中的萤火,纪开萍想,若能突破共生壁垒,人工栽培黑牛肝菌便不再是天方夜谭。
接下来的十年,纪开萍实验室的灯光常亮至天明。为模拟菌丝最佳生长环境,她带着团队测量了数以万计的温度、湿度、光照数据;为筛选培养基配方,失败记录的笔记本堆满半人高。
2011年,第一朵人工栽培的黑牛肝菌在无菌瓶中绽放,这位女科学家轻抚菌盖的手忍不住微微颤抖。
一拍即合
完成“从1到N”的跨越
科研成果转化的路上,纪开萍也遇到过许多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三年回本”“快速变现”的要求,都被她婉拒。
直到2012年,上海宏博集团总经理汤建同的出现。这位曾在西双版纳工作过十年的企业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气度:“我们准备投资五千万,预计十年内不追求投资回报率。”更打动纪开萍的,是宏博集团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民生工程的决心。
理念上一拍即合,纪开萍决定与宏博集团共同创立宏臻菌业。
然而,工厂化栽培是比实验室驯化更艰难的挑战,需要构建包括温控系统、光照模块、无菌生产线等在内的完整体系。经过数年的调整、磨合,2019年,宏臻菌业景洪基地终于实现满负荷生产——每天2万瓶菌种稳定出菇,首个牛肝菌工厂就此诞生。
此后宏臻菌业的发展如同按下快进键:2017年贵州贞丰基地投产,利用当地栎树资源构建循环经济;2023年云贵两地基地日产能达26万瓶(26吨鲜菌);2025年武汉基地开工,剑指“两年一厂,十年百吨”的目标。
这些不断累积的工厂,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每个基地每日可消耗农业废弃物300吨,菌渣还能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5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以贞丰基地为例,宏臻菌业带动2000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从滇国古歌里的爱情信物,到漂洋过海的“中国味道”;从纪开萍实验室的显微镜,到宏博集团的智能化生产线,一株黑牛肝菌里蕴含着科技与传统的交响,在云贵高原书写“科技兴农”的生动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