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剑洋
“各位花友们,大家看这棵植物,叶片是丝绒质感,叶脉像‘镶了钻’。这是我们培育的天南星科花烛新品,今天首发出售。”直播间里,浙江桐乡市崇福镇“95后”农创客、嘉兴桐乡市胖达园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万甜与网友热情互动。
走进花棚里,花烛、白锦龟背竹、蔓绿绒……一簇簇热带植物郁郁葱葱,整座大棚像是一片微型“热带雨林”。廖万甜熟练地巡棚,打开风机,调控湿度,检查叶面。
为啥种热植?廖万甜打开话匣子。2018年,从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她一开始在杭州当白领。“专业学的是园艺,平日我又喜欢养绿植,时常跟花友们交流经验。”一次偶然机会,朋友邀请廖万甜参观崇福农创园的花棚,火热的创业氛围让她找到了兴趣与事业的结合点。
2020年,廖万甜辞去大城市工作,开启创业之旅。建基地、选苗木、拉投资,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多亏了优惠政策,让我闯过难关。”廖万甜说,花棚的租金有优惠,住宿免费,当地妇联积极帮助协调,争取创业贷款和扶持资金,邀请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人士出谋划策,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热植是年轻人的新“潮玩”,市场潜力大,如何打开销路?细分产品类型、入驻电商平台、组建直播团队……廖万甜积极投身电商直播,用好流量这个“新农资”。“小小直播间搭建起热带植物与花友间的桥梁,目前网店直播间单月销售额稳定在30万元以上,4月初的一场直播,销售额达到6万多元,成为平台同时段鲜花园艺榜销售额第一名。”廖万甜自豪地说。
热植产业从“一时火”到“一直火”,关键靠科技。廖万甜感受深刻,如今从事热带植物培育的人越来越多,要想在市场上突围,就必须培育出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产品,“我们在积极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不断创新育种方式,优中选优,把优良性状固定下来。”如今,廖万甜种出了一片拥有400多种热带植物的“热带雨林”。去年,基地销售额超300万元,总产值超1000万元。
培育更多新品,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积极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园林植物与花卉研究所紧密合作,选育既可赏花又可观叶的新品种。”廖万甜说。经过不断繁育新品种,廖万甜的基地规模从原来的1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成为浙江省最大的花烛育种基地。
“今年,我打算再扩建30亩新大棚,发展研学等农文旅项目,还计划开发园艺文创产品,开设线下植物销售店铺,把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廖万甜说。
在当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廖万甜介绍,“目前基地员工中有7名大学生,我们与多所高校对接,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大学生加入。”
自2016年建园以来,崇福农创园采用“政府搭台、创客唱戏”的模式,探索共富新路径。截至目前,农创园已培育“农创客”项目61个,从业大学生超200人,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园区产值达2.4亿元。廖万甜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深厚感情,我要把园艺变成一辈子的事业,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