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凯会
宋代诗坛留下了众多以猫为礼的酬答诗和唱和诗。如黄庭坚的《谢周文之送猫儿》赞美“养得狸奴立战功,将军细柳有家风。一箪未厌鱼餐薄,四壁当令鼠穴空”;陆游的《赠猫》表达“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这些乞猫、赠猫、得猫诗,诗人对猫的描绘细腻而生动,将猫的形象融入诗篇,传颂它们的美好品质,充满了宋人对猫的喜爱与对小生命的敬畏。
聘猫仪式
宋人对猫的喜爱和尊重体现在“聘猫”仪式上。在这些特殊的仪式中,人们不再用“买”来形容猫,而是称之为“聘”,猫既用聘,亦可言嫁,具体方法有“买鱼穿柳”“裹盐”“裹茗”等,此乃养猫者常谈。聘者,以鱼为礼,赠之以诚;嫁者,携之以归,承之以情。是故养猫者,不唯以鱼为礼,更应心怀敬意与真诚。
据《猫苑猫乘》记载,宋代及以后完整的聘猫仪式大致是“相猫—选定日期—下聘行纳猫契—迎猫回家—拜灶神、制猫厕—驯服安家”。
主人会写一份纳猫契,首先要写“东王公证见南不去,西王母证知北不游”作为见证,甚至会画一只猫儿,围绕猫儿契。文中通常会写明聘猫日期、猫的习性以及对它的期许,后题行契人。如宋元历书载《猫儿契式》“一只猫儿是黑斑,本在西方诸佛前,三藏带归家长养,护持经卷在民间……仓禾自此巡无息,鼠贼从兹捕不闲。不害头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如有故逃走外去,堂前引过受笞鞭。年月日,行契人。东王公证,见南不去。西王母证,知北不游”。“猫儿契式”并不是真正的契约文书,而是养猫者送给乞猫者的象征性契约文书,当为一种民间习俗。
古人向猫主人征求猫时,通常会采用聘礼的方式,如陆放翁诗中所述“裹盐迎得小狸奴”,以“盐”作为聘礼。盐在吴音中与“缘”谐音,因此以盐和头发作为礼物,寓意“有缘法”。此外,猫喜爱的鱼类亦被视为聘礼,诸如“穿鱼新聘一衔蝉”“买鱼穿柳聘衔蝉”“穿柳鱼余欲聘猫”“买鱼贯柳酬策勋”等诗句即为明证。宋代文人对礼物的选择通常包括新茶、当地土特产,如黄芝麻、大枣、豆芽等,以及文房四宝、书画作品等。
在选定的黄道吉日,主人会举行纳聘仪式,手持纳猫契,携聘礼取猫。纳猫时,用手桶或袋盛之,将计筯(筷子)一根与猫共置于桶内。途中需避免他人窥见,象征新生活起点及美好前程。遇水坑或缺处,放置石子,寓意猫咪不再返回原有道路,彻底融入新生活环境。抵达新主人家后,取出猫咪,进行祭拜,将猫筯置于土堆之上,通过制作古代猫砂,以防止猫在家中撒尿,随后令其在床上,以此防止小猫离家出走,还要对小猫做类似“巴甫洛夫效应”的测试,“携猫出门外,用细竹枝鞭之,放回家再与肝二片。如此数次,小猫不再出走,则表示它已成为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养猫习俗
在宋代,人们对猫的生命周期具备深入的认识,涵盖从诞生至离世的全过程,以及饮食和疾病等方面。
古人了解到“大抵猫之交,常于春秋二季,其头交时,则牝牡相呼”,猫的怀孕期为两个月,在怀胎时,会因为血气不足出现与人类一样小产等生理现象。猫的生产过程可分为三月产和四月产,分别被称为奇窝和偶窝。猫的寿命可分为上寿、中寿和下寿以及夭折。古人认为猫胎以少为贵,在腊月生产为最佳,初夏出生的猫被称为早蚕猫,也较好,秋季次之,夏季最差,因为无法耐寒。
古代人们注重猫的养护,给予它们良好的饮食、住所。对养猫的喂养和训练也有一定的规范和习俗。人们会定时给猫喂食,并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摄入。在膳食上,猫最喜爱的还是鱼类,《梦粱录》载古人养猫时,每日都会为它们“供鱼鳅”“奉鱼肉”;宋人还了解到猫的饮食禁忌,“不食虾蟹”“捕雀蝶蛙蝉而食者,非狂则野,生疣及蛆”“多食肉汤则坏肠”;猫的饮食习性也被宋人研究所掌握,如“炙猪肝与食”可以让毛色光泽,“食鳝则壮,食猪肝则肥”。
宋代主人还与猫同寝食,共喝粥,《安晚堂集·香山猫食粥》中写道:“梵宫新遣两狸奴,晨粥饥餐食肉如。”《梦粱录新校注·十二月》中也提到“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有猫狗者亦与焉”,这表明家中养的猫同样可以享用“人口粥”,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猫咪在家庭中重要地位的认可。宋代猫还有专门的猫食盆,汝窑水仙盆便颇具代表性,有的甚至为官窑定制。此外,古人还为猫咪准备了专门的猫窝,热则肆乎温凉,寒则登于寝席,还“用草代箸,量猫尾,同其长短,插草于粪堆上”制作猫砂,“祝之勿在家撒屎”。宋人为宠物猫装扮现象尤为流行,甚至给宠物猫美容的做法,用凤仙花液汁给猫狗染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宋人对猫患病后的治疗也颇有研究,还总结了众多经验。猫犬病“乌药一味,磨水,灌之即愈”;小猫叫不绝声,“陈皮研末,涂鼻端,即止”;猫被人踏伤,“苏木煎汤灌之,可疗”;猫癞,“用蜈蚣焙干,研末与食,数次即愈”;猫在煨火时皮肉烧伤,将硫磺纳入猪肠中,煮熟后喂养,可使其痊愈。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