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如何做强乡村富民产业,实现农民收益持续增长?如何激活乡村人才“活水”,做好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大文章?除此之外,乡村文旅、基层医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不少“三农”领域内的话题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做强乡村富民产业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粮仓,从西北旱作区到江南水乡,一个个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富民产业茁壮成长,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说起兰花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颇有些自豪:“兰陵县种植兰花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发展兰花产业的基础底蕴,加之北纬35°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为兰花的生长提供了‘温床’。”在王传喜看来,产业发展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政策,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认为,除了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产业,还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
此外,还需延链条补短板。产业链条上下延伸,农业价值链才能得以不断延伸。“要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把更多延伸环节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邓乾春建议。
发展产业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老百姓持续增收,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探索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2700苹果”是云南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重要的标志性农产品品牌,因生长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地区而因此得名。“你只要吃过我们的苹果,一定会念念不忘!”全国人大代表、宁蒗恒泰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书记鲁权介绍,截至2023年底,公司引导带动农户种植苹果或从事关联产业超过1900户,当地苹果产业发展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其中383户户均收益已超过10万元。
鲁权说,近些年他一直呼吁通过一系列农业现代化改革举措,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
如何激活乡村人才“活水”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在5年前辞掉了城市“白领”工作,毅然返乡成了一名农机手。在过去的5年里,她凭借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带领乡亲们复耕盘活了闲置田地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为村里增收了数百万元。
“鼓励更多年轻人到乡村去,是乡村真正‘活’起来的关键。”沈燕芬表示,年轻人带着新思维、新理念回到乡村,他们的“花样”多、“玩法”新,有的年轻人通过直播卖农产品,将村里的农产品销到了世界各地,有的年轻人则致力于农文旅融合,让更多人体验现代农业的魅力。
在浙江余村,为了吸引年轻人,余村开启“全球合伙人计划”,目前,已吸引1200余名青年在当地就业、安家落户。“青年来到乡村,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给他们足够的发展创业空间,让他们能大展拳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介绍,2023年,余村打造出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并陆续推出数字游民、云村民等新形式,创新探索出了青年“渐进式入乡”模式。
“但余村的发展模式目前只能算是个例。”基于走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汪玉成从国家层面建议,要实施“青年入乡发展工程”,建立健全青年入乡发展专项支持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对青年的吸引力。提高年轻干部在乡镇和村“两委”班子比例,招引一批有经营经历、有大学学历、有干事阅历的优秀青年成为返乡兴村的带头人。“同时,还要多宣传乡村就业创业典型,在全国营造乡村需要人才、人才在乡村大有可为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青年扎根乡村。”汪玉成说。
引进人才是基础,培育乡村需要的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队伍中,传统农业人才较多,而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人才匮乏,制约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表示。
针对此现状,王连增建议,“企业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建立持续的培训和晋升机制、给予无后顾之忧的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需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常态化科技创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村字号”何以从“网红”到“长红”
“要想把游客引进来,没有特色不行,这两年我们打造了非遗打铁花,点亮了村里夜经济,‘夜游白塔’的新模式吸引不少回头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兴致勃勃地介绍村里的新变化。
在乡村文旅市场火热的当下,许多村庄为向往绿水青山、乡愁乡韵的游客提供了一片休闲娱乐的乐土。
“白塔村从最开始就明确了这样的思路,围绕本地资源禀赋规划设计,近几年来村里建成了五大景点、七大展馆、八大高效农业基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白塔村增添了美誉度。”欧阳华说,对村子的资源和价值深度挖掘,是文旅融合之前必做的文章。
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是乡村的魅力所在,也是乡村文旅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如何激活乡村文化,赋能旅游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这样总结,文化就是乡村的一部分,是乡村文旅吸引人的最大亮点。
方豪龙结合本村实践提出,乡村文化发掘过程中,不能丢失古村落的乡愁乡韵,村庄规划还是要以现有的建筑结构为基础,再植入景观建筑、文化艺术、手工作坊等场景,让游客既能感受传统风情,也能享受现代生活。
在活动形式上,如何进行创新演绎?还需从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方向着眼。
“对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要赋予它一定的现代性和时尚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乡村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通过当地政府支持,提供一些可以集中展示的场所,或者通过举办比赛,让当地人的热情更加高涨;特别是借力旅游宣传推广,让本地文化能够为更多他乡的人所了解,增加本地人的自豪感。”
“‘村字号’文体活动中融入了很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为外地游客增加体验度和满意度,让这些地方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游客的到来又可以带动住宿、餐饮,特别是土特产的销售;再从长期来看,又可以带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让当地的农民通过经营民宿获得收入,形成良性循环。让旅游业为文化传承发展赋予市场动能,也让文化为旅游的发展起到筑基培元固魂的作用。”戴斌说。
基层医疗
何以“突围”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看病就医都关乎着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我国,超过60万所医疗卫生机构和500多万名医务人员正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而努力。然而,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医疗队伍仍面临诸多挑战。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前哨,乡村医生是最贴近村民健康的“守门人”。近些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各地乡村医疗的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大水村村医杨进军表示,目前村医工作环境仍然艰苦:“偏远地区全是老人和孩子,要随叫随到,但很多地方路况不佳,给医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待遇保障也是困扰众多村医的一个方面。“乡村医疗要向前发展,就要留下人才,人才留住了,农村的医疗事业才会向前进步。”杨进军说。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李海潮建议,应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村医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常见病如头疼脑热,并进行初步诊断。若遇到无法处理的复杂情况,应将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以便村医专注于其能力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同时提升整体医疗效率。”李海潮说。
当前,我国已建成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推进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并成功建立了2188个县域医共体,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然而,要让这些人才资源真正可持续,并非一蹴而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认为,补足基层卫生短板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还可以进行结对帮扶,“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大量的公益活动,但如果一年只是去一两次,对于提高基层的卫生水平作用并不大。”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营养科主任徐丛剑建议,对于乡村基层医疗人员,要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还可以鼓励退休医疗人员服务基层以及广大乡村,更好地发挥余热,提升乡村医疗技术和水平。
(本版文字来源:新华社、《农民日报》等相关报道,文字整理:许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