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的“无忧闲院”咖啡馆,是2024年度人气爆棚的沪郊网红打卡地,一度冲上全上海咖啡馆热榜前三。“无忧闲院”的爆火,让李窑村也随之获得了“高曝光”流量,不仅村庄知名度得以扩大,更激活了周边业态的一池春水。距离无忧闲院不远处的“村李面”,便是这股风潮的受益者。这家主打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宝藏”面馆,成为不少沪上面食爱好者新的“心头好”。在2024年海派农家菜大擂台活动上,由“村李面”选送的“三色拌面”获评“十大特色农家点心”。
□记者 陈祈
记者 刘晴晓 见习记者 王金秀 摄
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的“村李面”老板严晓斐与“无忧闲院”主理人屠华斌是好友,去年“无忧闲院”开业后,悠闲放松的氛围加之李窑村的乡村田园风光让他流连忘返。“我和很多朋友都觉得在这很舒服,但是去年清明节假期‘无忧闲院’生意爆满,喝完咖啡后却没有个像样的吃饭的地方,实在可惜,于是便想在这开一家面馆。”严晓斐本就从事餐饮行业,在市区拥有多家餐饮店,经验丰富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拉上几名股东,租下一户村民宅基房,简单装修后,迅速推出了“村李面”,解决游客用餐问题。
“村李面”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风格与李窑村新江南水乡风貌保持一致,外墙上悬挂的条幅除了写着“村李面”的招牌,还有“日出吃面日落晚酌”“食刻相伴”“碗尽福至”等。进入大厅,墙面上的各类标语更是密密麻麻,“及时行乐”“无面不欢”“灵魂和胃总有一个在路上”……看到这些,都让都市人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烦躁的心情得到舒展。严晓斐介绍,这些标语都由合伙人书写,“不管写得好不好吧,主要还是想表达一种态度,希望客人来了之后,能够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大厅朝南的窗户向外望去,是一大片稻田,夏日水稻播种时的满目苍翠和秋天水稻丰收时的金黄灿烂,美景与美食,在这里完美融合。
中午11点多,店里人流逐渐多了起来,亲子家庭、情侣、骑行爱好者……各色游客不一会就把大厅坐满了,一碗面成为众人周末中午的好选择。对很多上海人而言,热气腾腾的面条是早中晚都适宜的果腹之选,吃面的文化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市民的生活之中。葱油拌面便是本邦面的代表作之一,煮好的面裹满熬制得恰到好处的葱油,葱香、油香与面香混合,咸香微甜,简单却满足,是上海的腔调,也是家的味道。
“村李面”不仅提供传统本邦葱油拌面,在此基础上创新的“三色拌面”更是令人惊喜。以葱油拌面为基底,碱水面煮熟后,添加葱油、酱油、盐、糖多种调味料拌匀,搭配酱香肉糜、清炒虾仁、水煮青豆三种颜色的浇头,均匀覆盖在面上,这样一份颜色鲜艳的“三色拌面”便完成了,均匀拌开后即可大快朵颐。混合着三色浇头的面条甜口和咸鲜味融合,肉糜酱香浓郁,青豆清甜,虾仁鲜嫩爽滑,口味丰富,让人欲罢不能。
“其实这款三色拌面的构思在几年前就有了,当时我们参考了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八宝辣酱面等品类,选择以葱油拌面为基底,加上酱香肉糜并融合蒜香调味,不断尝试、精心设计,呈现出更为均衡的咸甜口。”严晓斐介绍,考虑到营养搭配,又添加了青豆和虾仁这两种食材,让这碗面不仅是外观博人眼球,口感也更为多样,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
与传统本邦面不同,三色拌面添加蒜香调味,让这碗面的口味更复合、更浓郁,呈现出与传统本邦面略有不同的风格。严晓斐表示,“反馈过来,绝大部分的顾客是认可这样的尝试的。当然会有一小部分的客人不太适应,因此我们也会提前告知,如果不喜欢蒜香味的话,可以选择店里更为传统的葱油拌面搭配其他浇头。”
严晓斐这样说,自然有他的底气。大排、爆鳝、腰花、猪肝、大肠、肚丝……店里传承正宗老底子上海吃法,丰富的现炒浇头搭配清汤的阳春面,正是每个上海人最爱的浓油赤酱口味。“我们在保证传统口味基础上,同时也尝试各种创新的菜品,比如我们的鸡杂面、牛蛙面则是接近于川味的麻辣鲜香,与传统本邦面完全不同。”严晓斐说,“在乡村创业,房租成本要比市区低很多,这是对于餐饮创业非常友好的一点,因此,我们在经营上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能够在菜品、口味和服务上精雕细琢,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可以尝试创新的美食风格,尽可能满足更多客人的需求。”
借着李窑村乡村旅游“爆火”的契机,“村李面”也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去年国庆节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出700多碗面,目前周末一天也能卖出300多碗。”严晓斐说,“回到乡村创业,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也是我愿意在这里深耕的一大理由。”目前,“村李面”相邻的一户农房也已被他租下,准备打造适合家庭聚餐和商务宴请的私厨。“希望后续来到李窑村的创业者能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观察和沉淀,把服务和产品做好,真正做出市民喜爱的乡村业态。”严晓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