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近年来,本市以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多措并举保障农民的居住需求。目前,上海已有1.2万户相对集中农户入住新居。刚刚出炉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的一年将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打造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片区,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我们在调研松江、奉贤、闵行三个区后发现,这几处70%的农房仍为20世纪所建,农村居住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此次大会,代表许复新提交了一份关于保障本市农村居民居住需求的建议,他认为,从便于生产转向便于生活的实际出发,本市农民居住的需求已从“户有所居”转向“户有宜居”,农村居民对于提高医疗服务保障、增加商业便民服务和强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代表蔡宁也认为,通过引导农户相对集中居住,可以让更多农户共享城镇化地区和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农民对农村集中归并点日益向往,但部分已经规划的农村集中归并点仍存在总体较为分散、规模较小、离镇区较远等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调整。”为此,他在递交大会的一份建议中写道:对目前已规划的农村集中归并点位进行优化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充分研判各区域农民集中居住的实际需求,引导原村庄布局规划中“散、小、远”的归并点向撤制镇和建制镇周边靠拢,特别是向一些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撤制镇靠拢。引导人口实现多层次的梯队转移和聚集的同时,也能积极盘活撤制镇内大量存量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既有公共配套资源,减少政府配套工程建设的投入。
许复新建议,在工作落地前,要做好基础排摸,充分尊重农民居住意愿。一方面,完善细化现有村庄规划,以指导乡村居住功能优化和产业提升为导向,提升规划的引导性。另一方面,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建设路径。比如像保留保护村,应注重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跨村平移和上楼等集中居住为主导方向的撤并村,后续乡村建设则更多考虑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而以翻建为主导方向的撤并村,要做好基础性兜底性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