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源头控制、运用现代科技、加强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贾希为
从源头抓起,实现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实现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加强种植养殖业质量安全管理。要从田间地头开始,严把种植业质量安全第一关,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状况实时监测。严格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严防饲料喂养和卫生防疫过程中药物滥用。实现粮食和农副产品安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放心的转变。
严格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保障食品安全。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严格管控食品生产加工使用辅料、添加剂,坚决打击制假行为,积极推进食品加工从零散简单初级加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生产转变,控制加工过程污染和有害物残留,以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实现食品生产从食品加工、存储、包装全过程安全控制。
加强食品流通安全管理。加强食品的储存运输监管,采用低温冷冻、真空包装、辐照杀菌等技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变质和污染的风险。创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食品从原料到餐桌进行全程追溯,跟踪记录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和产品流向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满足政府监管、企业经营和公众查询需要。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政府部门采取措施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消费者购买信心,促进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食品安全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食品安全,一头连接着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一头连接着城乡消费、人民健康。以食品安全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积极引导食品工业企业等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多种要素投入乡村产业,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延长乡村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丰富农产品种类,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以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新动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居民就业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加公平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促进食品安全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互动发展。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力度,大力培育抗病抗虫优良品种,实现节水、减肥、少药和农业低碳发展和食品安全。加强研发生活垃圾和规模化养殖场减排调控技术,加快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食品安全提供绿色环境。通过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和食品安全技术创新,发展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实现科技提升食品安全品质和保障,提供更多安全放心的食材,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保护农民发展高品质安全的种植养殖业积极性。
以食品安全促进产业品牌培育提升。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以食品安全标准,提升乡村产品质量,培育乡村产品品牌的内核价值,保障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食品使用者的依赖度,实现农产品既产得好又卖得好、卖出好价钱,提升农业企业的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使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产业有奔头、农民增收有动力。
以最严厉的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无小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制定一些急需的标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和违法主体严肃惩处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企业要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要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落实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制。配齐配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健全完善基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的能力,拧紧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阀”,确保食品安全责任从生产、流通到终端销售全过程、全方位落实。
构建食品安全工作全社会共治大格局。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引导,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共治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引导发挥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重要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的典型案例,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敢违法、难以违法。
(来源: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