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贾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王常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农村资源禀赋不同,人口群体结构和城镇化的基础也不同。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从政策环境、创新优势及实践经验等各方面,不仅具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也正面临着深刻变化。王常伟说,一方面,要保持敏锐的问题导向,科学的政策导向,关注超大城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实意义,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为促进超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要将上海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视角和样本,深入研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具体路径,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为中国“三农”改革研究提供经验、贡献答案。2023年11月,王常伟入选了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把握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
的双线转化
2023年4月,王常伟在国家农业经济类权威刊物《中国农村经济》上刊发的《基于政府与市场角色厘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研究》,作为当期的封面文章受到重视。2023年11月,他参与的专著《从耕者有其田到乡村振兴——中国特色“三农”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获得上海市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这是王常伟近几年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近年来,王常伟牵头及参与的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连续荣获上海市第14届、15届、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CSSCI 、SCI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政府决策咨询也结出硕果,先后7次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这些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常伟在乡村振兴的研究进路——立足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试验田”,深入观察和理解中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王常伟认为,政府与市场,这样一对看似永恒的角色关系,正在对中国“三农”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对关系,放置在中国农业农村的改革背景下,很难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进程中,尤其具有中国特色。将上海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术成果与决策咨询的双线转化,王常伟在研究成果中逐渐形成了从基层调研、政策建言到理论创新的“闭环”。
深刻理解社会转型期
上海“三农”问题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上海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宅基地改革等领域一系列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受到全国关注。“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我们看到了上海农业农村部门或者来自区、镇、村等不同层级的首创精神。”王常伟认为,因地制宜的政策实践,离不开以人为本。在承担全国性改革的过程中,上海从各个方面呈现出了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特征,既是“三农”研究的试验场,也是政策实践的创新地。
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不断致力于搭建农业农村研究平台,其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农业经济学学科团队,持续为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农业农村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王常伟身为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农业经济学学科主力成员,主持和承接来自国家社科基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上海市政府及委办局等重大课题30余项。“从问题导向出发,要深耕上海服务地方,从学术导向出发,要立足上海放眼全国,我们需要思考,在相对发达地区的农业农村,到底怎么优先发展?”王常伟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王常伟将其理解为要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和文化层面,持续地推进乡村振兴。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农村发展的问题,乡村在都市中的功能和角色也会随之变化。尤其是上海,要看到乡村之于城市的复合功能性,农业农村发展最终要落脚在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全体市民中去。”王常伟说,在特定条件下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跳出传统思维寻求学术的突破,也要有历史的耐心和改革的担当,而所有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制度决策的目标是为了人。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策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