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语录
长三角农业硅谷的打造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众志成城”,我们将充分发挥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作用,汇聚各个专家团队的科研成果,凝聚各个企业的经验智慧,探索走出一条富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创新之路。
□记者 欧阳蕾昵
问:崇明去年创新提出了长三角农业硅谷的目标定位,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农业硅谷的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龚霞: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中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农业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未来现代农业的增长空间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崇明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以全市1/5的陆域面积供给了1/3的地产农产品,农业就是崇明最重要的核心基础产业。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等多方面战略机遇叠加下,我们提出了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的目标,目的就是把崇明打造成为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今年以来,市级层面先后出台了《上海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都明确支持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就在上个月,我们举办了“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会,正式揭牌长三角农业硅谷。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也成功引入了多家具有科技含金量的农业头部企业。我们正加快构建“两平台五中心”的长三角农业硅谷支撑体系,“两平台”指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五中心”指的是科创服务中心、农业数据大模型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将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发展沃土。
在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强大吸附力之下,我们先后与80多家优质企业对接,已有32家企业先后在硅谷内注册,入驻办公12家,成功引入了包括国内领先的体外合成生物肥料、优势发酵菌群种质资源、生物合成蛋白等农业前沿产业,为推动崇明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我们正抓紧推进核心区内总部园提档升级项目和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项目,两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公共研发平台、科技展示平台、种源保护空间,进一步扩充核心区功能,提升农业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持续推进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建设,目前也已经累计落地了17个现代农业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
问:在长三角农业硅谷这一目标引领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未来,崇明将聚焦哪些赛道重点发力?
龚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崇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根据“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发展定位,我们紧贴崇明实际,重点瞄准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投入品等前沿领域,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牵引崇明农业向高端跃升、向创新转型。种源农业方面,我们依托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加快培育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长江系河蟹的“崇明芯”。此外,我们持续引入科创企业和高校资源,建立技术研发联动协作机制,针对崇明白山羊、清水蟹、沙乌头猪、白扁豆、香酥芋等多个本土特色品种开展种源研究和创新应用,也积极引入和牛、黄鳝等优质种源,未来将建立一个种质资源库,汇聚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优质种质资源。设施农业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智能农机、农用机器人应用研究,以及智能生产管控系统装备研发,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用工节约化、效率最大化。依托大型农机和设施装备企业雄厚的装备研发制造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新型装备引进,开展智慧农机管理平台和“无人农场”建设试点,着力推动国产化装备研发。重点围绕生产主体实际需求,定制现代设施农业集成服务,实现“拎包入驻”,捧着Pad就能种地。农业投入品方面,我们主要围绕农业投入品、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推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在增产提质的同时实现土壤保育、肥力提升、水质保护。通过企业孵化、项目实施,将崇明农业科创范围向投入品延伸,从源头为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力量,更好助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问:除了大力引入农业头部企业这样的“新朋友”,我们在之前的采访中也了解到,崇明还注重培育本土企业这样的“老朋友”,先后打造了蔬菜、白山羊、河蟹等几大特色产业集团,请问,集团化运作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龚霞:一直以来,广大市民对崇明地产农产品都非常认可。但由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经过深入调研,找准了崇明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明确把产业联合体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抱团联手、协作共赢,先后组建了蔬菜集团、白山羊集团、河蟹集团、米业集团等产业集团,配套成立了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更有利于品牌化推广。我们打造了“优农三兄弟”区域公共品牌,不是三个兄弟做一个公司,而是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和技术力量,把崇明、横沙、长兴三个岛甚至国有农场的农产品都做优做强,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堵点。产业集团的积极性都很高,开展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比如,蔬菜集团针对崇明小菠菜、金瓜、香酥芋等特色品种,引导订单式种植,通过集团化运作、品牌化销售,解决了特色蔬菜规模化种植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比如,白山羊集团根据养殖特性和农户需求,积极推进白山羊养殖的“家门口产业”,通过统一种源、统一技术、统一回购的方式,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一方产业。比如,河蟹集团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技术力量,首批培育的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今年秋季即可与市民朋友们见面。与普通品种相比,这个品种的特点是腿长、长势更快、产量更高、规格更大,将极大提升崇明河蟹种源市场竞争力,推动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比如,米业集团不仅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标准和统一品牌推广,让崇明大米成为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的产品,还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稻米产业链,积极研发崇明糕、崇明圆子、八宝饭、草头烧饼等地方传统特色糕点,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工作亮点
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为长三角农业硅谷注入科创新动能
近年来,崇明以长三角农业硅谷为引领,发挥政策优势,强化资源配置,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搭建科创平台。联合市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组建崇明农业科创联盟,共同运行20个科技平台和5个科技服务项目,不断夯实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等6家科研机构,引进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动院士、杰青团队共建长三角农业硅谷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粳稻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中心,持续扩大农业科创“朋友圈”。二是推进科技攻关。滚动实施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导专家团队、技术人员在特色种源、绿色种养、设施与智能装备、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研究。以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为阵地,搭建运行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团、农业科技小院等科技项目,一体化提供农业科创资源、产业创新合作交流等服务。三是注重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创项目管理,引导科创团队开展品种创制、降本提质增效、农业双碳等技术研发,推动国内外前沿农业技术在崇明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打通农业科技、资本、市场三要素,抓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尽快实现长三角农业硅谷技术攻关、产品中试、产业化示范等平台功能。
以崇明白山羊为例,长三角农业硅谷引入了专注牛羊等动物繁育技术研发的六骥元支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与崇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基地联合申报了《崇明白山羊快繁技术平台建立及示范》科创项目,在万禾基地合作成立种羊研究中心,建立崇明白山羊基因库,将运用先进的胚胎繁殖技术,3年内预计扩繁优质纯种崇明白山羊1万只左右。
其中,六骥公司作为项目实施者,除了利用自身科研团队技术力量,还联合高校共同推进崇明白山羊繁育技术攻关,构建“跨学科、多平台、立体交叉”的创新研发模式;万禾基地作为项目参与者,结合产业发展短板,与六骥公司开展合作,既解决了自身科研水平不足、白山羊繁殖率较低的问题,又能推动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促进崇明白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区级农业农村部门作为项目保障者,服务企业和基地深度对接,协调满足双方的各类需求,确保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取得成效。三者构成了紧密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催生长三角农业硅谷发展的新动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做强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崇明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抓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的重要契机,加快发展布局现代设施农业,围绕设施设备研发、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上海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贡献“崇明案例”。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打造引领片区。精心编制《崇明区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方案》《崇明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设施农用地专项规划)(2024-2030年)》,以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为核心,聚焦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科学谋划布局,规划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将围绕高端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种植等领域,积极探索低碳创新、高科技示范的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集中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场景,年内将启动2个高水平项目。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推动设施装备升级。聚焦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依托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力量,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市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加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培育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三是夯实设施基础,提高稳产保供能力。持续稳定水稻生产规模,实施优质水稻种源工程,建成启用首个数字化育供秧服务中心,同步启动中东部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建设,不断增强育秧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高标准设施菜田提升改造,布局褐菇等多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项目,推广应用机械化耕作、自动化灌溉等机械及人工智能装备。加快推动畜禽养殖场升级转型,更新全流程高效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多个标准化羊场、猪场即将建成。加快提升设施水产高效养殖水平,推进崇明生态循环型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启动黄鳝工厂化繁育基地、鳜鱼工厂化养殖基地、高品质罗氏沼虾设施高效生态养殖等多个设施项目。四是落实综合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蔬菜净菜加工、白山羊屠宰、生猪屠宰、葡萄酒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高起点谋划打造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推动仓储冷链物流数字化管理,逐步形成覆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完善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崇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1+4”农业生产服务网络(1个总部+1个分中心+3个育秧基地),规划建设多个集恒温仓储、烘干、加工于一体的稻米产业发展枢纽,各片区服务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