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远哲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海由此拥有了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之地。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扩展的这5处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类共同财富。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世界自然遗产及双遗产保护力度,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较好实现了遗产地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处于长江口与东海形成的“T”字形结合部核心部位,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突出重要性,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那么,这个候鸟栖息“天堂”是如何养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了解它的故事。
优化基底如琢璞玉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似璞玉。为雕琢好这块璞玉,多年来,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在地形营造、外来物种治理、土著植物恢复、科研监测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不断提升东滩综合环境品质,将莽莽滩涂苇荡雕琢成水土丰茂的鸟类栖息地、自然科普的前沿阵地和科研监测的“野外实验室”。
东滩保护区包含团结沙外滩、东旺沙外滩、北八滧外滩、潮间带滩涂湿地和河口水域等多片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基于不同功能分区,保护区规划建设起沿海岸堤、水闸等基础设施,并对生态修复区内外水土植被的空间配置进行科学调整,结合水位的季节性调控,营造出适合鸟类等生物栖息繁衍的优质湿地基底。
2003年起,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东滩滩涂快速蔓延扩散,对本土植被底栖动物及鸟类的正常生长、栖息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严峻挑战,东滩保护区开展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富有挑战性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优化工程,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等土著物种进行复壮和抚育,不断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系统性实施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为迁徙水鸟提供优质、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
知名生态摄影师张斌自2003年就常来东滩拍摄,20余年间为无数飞翔生灵留下了美丽影像,对于东滩生态环境的变化,他最有发言权。“我最早来拍摄的时候,不少水鸟都在保护区外的鱼塘活动,随着保护区对入侵物种的有效遏制,鸟类渐渐回到了保护区。”张斌说。
漂浮垃圾是另一个“大敌”。全世界的海洋彼此联通,不息的海浪总会“搬”来各式各样的漂浮垃圾。对此,东滩保护区整合资源,汇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大众等合力,实施“净滩”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立足长远,东滩保护区还创建东滩志愿者服务基地,招募建立“东滩保护区志愿者服务队”,为生态保护工作筑起安全墙,还滩涂一片“清净”。(下转2版) (上接1版)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久久为功。为守护好这片生态沃土、打击损害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东滩保护区及相关公益组织、志愿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据保护区统计,仅2023年度,保护区共开展陆域巡护2400次,巡护人员达到12000人次、巡护总里程219936公里;对保护区范围内违法捕捞、采摘和垂钓等不当行为实施劝离400次、3500人次,并对违规网具等进行清治处置。保护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区域管理智慧化水平,筑牢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化防线;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生态警务室”“法官工作室”“生态检察工作站”作用,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办案,取得明显成效。
“东滩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东滩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表示,各种人类活动,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份美丽构成威胁,“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采取措施,驰而不息开展生态修复提质和保护,呵护大自然的伟大遗产。”
“1%”种群数稳步提升
海风吹拂下,弥望的芦苇轻轻摇曳;云卷云舒间,阳光洒下写意的笔触。啼鸣清越,鸟儿们翩跹而起,海浪般舞动……东滩的一切,如诗如画。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根据保护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统计,保护区累计记录到鸟类300余种,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5类为代表性物种,包括22种全球受胁物种、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滩保护区持续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性推进鸟类调查统计工作。2023年12月,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这不仅是东滩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野生丹顶鹤,也是我国沿海地区丹顶鹤最靠南的越冬记录;此外,疣鼻天鹅、粉红燕鸥、欧柳莺等罕见鸟类也纷纷现身东滩,引发了研究人员和爱鸟人士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同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合作,通过涉禽环志、水鸟同步调查、修复区繁殖鸟监测、卫星跟踪大型鸻鹬类监测以及林鸟监测等一系列工作,对区内鸟类活动展开深入研究,还通过照片、视频等媒介,为鸟类活动留下了珍贵的一手素材。
涉禽环志工作是保护区标志性工作之一。这项工作自2002年起,便在每年春秋两次候鸟迁飞季持续开展。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历年合计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仅2024年春,崇明东滩就为超过300只鸻鹬类水鸟进行环志,为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候鸟佩戴上独属于崇明东滩的标志(左胫金属环,右胫上黑下白塑料旗标),并陆续在迁飞路线上的各个点位被发现并报告。东滩标志飞向世界,东滩保护区在水鸟监测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引入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比方说全球某年共有1.5万只白头鹤,而在东滩有超过150只,那么白头鹤就可以记入崇明当年的1%之列。”东滩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这是反映崇明东滩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关键指标。”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的“1%”只有7种。此后,市、区两级出台的多项权威文件将“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作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
2023年,崇明东滩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
“这项指标的稳步增长,已成为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缩影。”钮栋梁说,此次申遗过程中,有关“1%”的故事成为各国专家深入了解崇明东滩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让东滩成为更多鸟儿栖息的乐园。”
共同讲好“生态故事”
生态保护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跑”,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投入。为此,东滩保护区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功能,面向全社会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同时积极走出去,讲好“东滩故事”、提升自身影响力,探索打造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新模式。
东滩保护区对科普教育基地设施功能做了进一步提质升级,1-4号馆栈道平台和馆内展陈内容全面更新。同时,保护区不断加强与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联动,组织东滩管理中心、中兴镇、湿地公园、公众志愿者等开展解说培训。
保护区以世界湿地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爱鸟周等为契机,线上线下相结合,持续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保护区推出湿地教育课程和讲座,组织开展自然笔记教师培训、作品征集等系列活动,吸引沪上多所中小学校师生深度参与生态科普和文艺创作活动。
为讲好“东滩故事”,保护区还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向公众普及湿地及物种保护相关知识;利用生态监测系统,创新直播观鸟宣传模式,让市民大众习惯并喜欢上湿地鸟类“慢直播”,对保护区工作的了解与支持度进一步提升。
在东滩保护区强大牵引效应下,更多社会力量不断加入保护区建设。他们中有青少年学生、企业职工,因为一段旅行、一场讲座、一次志愿服务而走进生态的世界;有周边村落的农户,身体力行地维护鸟类活动空间;也有生态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水鸟的优美身姿,为东滩赢得更广泛关注。
今年4月,一场水鸟监测技术方法培训活动在东滩举行,家住陈家镇的李忠参与其中。自退休以后,李忠迷上了拍鸟,最爱去东滩,“每年总要跑上一百多趟”。去年12月,他还参与救助了一只“挂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通过培训,李忠掌握了水鸟监测的基本方法。“在观鸟、拍鸟之余,我会主动观察记录水鸟的种类、数量,并同保护区工作人员分享。”李忠说,“希望以我们鸟类爱好者的力量,为保护区建设做更多贡献。”
多方努力下,东滩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近年来,崇明东滩同国家林草局、GEF中国水鸟迁徙路线保护网络、黄渤海候鸟保护地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增进,在交流考察中进一步提升能力;持续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办等的联系,积极参加公益机构在各保护地组织的学习交流论坛,不断强化“保护与发展双赢”理念,提升保护区在湿地清洁、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质量。就在今年5月,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迁飞通道湿地教育CEPA国际论坛在东滩保护区隆重开幕,国内国际更多专业人士深入了解保护区的发展成果;同时,为促进湿地保护和湿地教育事业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我们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广大市民带来科普教育、文化共建、生态文旅等方面的更多优质产品,不断拓展东滩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影响力。”钮栋梁表示,“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助力下,东滩将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向建成高水平世界级自然保护区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