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借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经济”延伸乡村产业新业态

  □刘婷

  土地上乍暖还寒,走进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北甸村的“北国花都”寒地花卉基地,却是一棚春色满棚花,眼下,这里迎来了玫瑰的收获期。

  有20多年种花经验的“老把式”、基地负责人黄巨君,一走进基地智慧大棚,便点开手机熟练地查看各棚室参数。“温度高了。”看到3号大棚的测报系统弹出警告,黄巨君立即启动自动通风系统。据了解,基地内的大棚已经实现了全智能一体化控制,通过纳米板吸收太阳光散热,可以有效保证室内温度。

  这一茬收获的是三年生的玫瑰,枝条粗壮,花头饱满。黄巨君剪下一枝玫瑰介绍道:“以前室外只能种一季,收获完树就冻死了,第二年接着种。如今大棚内不仅一年可以收三季。树木不死,三年生的花朵品质更好了。”

  50多岁的黄巨君,年轻时曾在昆明花卉市场务工,1999年他回到老家牡丹江,面对从南方空运鲜切花成本过高的问题,他一直在钻研如何让鲜切花扎根北方。“从南方到本地的运费每公斤4块钱,对于批发走量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随着供需变化,鲜花价格水涨船高,所以本地产的鲜切花特别有竞争力。”黄巨君说。

  黄巨君回忆起20多年前,刚开始在黑土地上种植时面对的难题——部分品种严重“水土不服”。“郁金香喜欢微冷的环境,10℃以下才能正常生长,不等它长大,天就冷了,花都被冻死了。比如康乃馨一茬收获后割掉花苞再扦插,可以翻倍生长花朵,但在黑龙江,二茬花没开就被冻死了。”黄巨君说。

  如何破解低温的问题,黄巨军开始琢磨建设温室大棚,满足四季生产的需要。黄巨军算了一笔账:完全靠自己投入,至少还需要5年的积累。“但是5年后市场的情况可不好说了。”黄巨军犯了难。这时,牡丹江阳明区抛来了橄榄枝。

  “阳明区耕地面积总量不大,而且丘陵地形比较多,传统的粮食作物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较小,得继续发展新的农业业态。”牡丹江市阳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谢洪海介绍说。近年来,阳明区从“亦城亦乡、亦工亦农”城区特点出发,坚持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利用专项资金建设了27个智能化温室大棚、21个冷棚,采取“承包+合作”的经营模式交由黄巨军负责经营,加快了基地的成长速度。

  占地11万平方米的大棚基地于202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玫瑰、康乃馨、郁金香等20多个品种得以在北方的隆冬季节盛开,填补本地鲜花在冬春市场的空白,价格优势显现,迅速抢占北方市场。“本地花我们能做到当天运到店内销售,节省了运输时间,变相延长了3天花期。”黄巨军介绍说。

  去年,基地年产量突破5000万枝,总产值突破1亿元,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四季鲜切花种植基地。

  “美丽事业”也让乡村家底变“厚”,百姓腰包变“鼓”。“去年,鲜花基地带动北甸村集体经济增收47万元,占集体经济总数的40%。今年,我们在研究往俄罗斯出口,开拓新的市场。”牡丹江市阳明区北甸村党支部书记王超对未来信心满满。

  (来源:人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言论
   第04版:关注
   第05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06版:政策
   第07版:借鉴
   第08版:国际
内蒙古通辽市:向现代农牧业强市迈进
“花经济”延伸乡村产业新业态
东方城乡报借鉴07“花经济”延伸乡村产业新业态 2024-04-09 2 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