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祈
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得名于当地曾经的一座寺庙——迎龙庙。
相传昔年当地百姓看到有一公鸡与蛇相斗,便说是龙凤斗,当地乡贤认为是好兆头,是龙要上天,于是就出资建庙,并取庙名为迎龙,庙场热闹,乡民陆续集居,慢慢就形成了镇。
迎龙庙所在行政村地处原迎龙庙镇和新泾村之间,后取两地之首字,名“迎新”,2007年,迎新村与永革村合并,更名为迎龙村。
前些年,迎龙村由于地处偏远、村民居住分散、老龄化现象严重,再加上产业基础薄弱,一度面临被撤并的风险。近年来,迎龙村深入挖掘乡旅文化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与社会企业联合打造“小森营地”“又见炊烟”等多个乡旅点位,串联形成“烟渔菛垄”生态旅游产业链,开拓形成了集文化拓展、农趣体验、田园度假、水上娱乐等项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2023年通过引入社会工商资本,重点发展两家拓展基地、一处生态民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迎龙村的“小森营地”旨在以城乡融合为主题打造理想生活,营地可以举办自然教育、农耕体验、采摘踏青等活动,让人们不用离开都市,就能看到感受乡野美景。在露营区,游客可以选择帐篷或房车两种住宿方式,房车内都有配置空调、上下床铺、卫生间与电磁炉等设备,满足一家人舒适的居住需求,还能到咖啡屋品尝咖啡茶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小森营地”总是人头攒动,大朋友和小朋友都来此处“撒野”,乡村生态旅游热火朝天。
而一旁的“又见炊烟”体验区域,数口农家土灶引人注目,游客可以亲自动手烹煮一桌拿手的饭菜,体验旧时农村烧火添柴的袅袅炊烟。“食材都是村里新鲜采摘的,也可以选择让村里的嬢嬢们下厨,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烹饪经验,展现地道的乡村美味。”迎龙村村委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端午节,“又见炊烟”售卖村民阿姨自己手工制作的大肉粽,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龙遇水而兴,迎龙村的河道清澈蜿蜒,宛如一条水龙,而村里也借助这一江南水乡的独特资源禀赋,在“水”上做文章,乌篷船便是村域旅游的一项特色。乘坐乌篷船游览乡村水系,体验渔舟唱晚的水乡特色风情,不可谓不惬意。村民汤金法是一位娴熟的船夫,一边摇橹一边穿越低矮的河桥,不在话下。周末、假期游客多的时候,前来乘坐游船的游客络绎不绝,老汤说,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3000元的收入。
能有这样的收入,得益于迎龙村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迎龙公益服务社,迎龙村在推进奉贤区“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工作时,组织该村五六十岁赋闲在家的村民开展清理垃圾、种植绿化、扎篱笆墙等,按劳发放志愿者补贴。原本由外包公司完成的工作改由村民们自己去做,既发动村民投身创建工作,又使他们增加了一份收入。开展乡村旅游后,村里成立乌篷船队、旅游服务队等,男性村民可以报名做伙夫、船夫,女性村民则可以报名到民宿、营地做帮厨工作。通过公益服务社,迎龙村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参加公益服务社一直有活干,除了摇船,有时还会去民宿那边去打打下手,打扫卫生。”汤金法表示。
泛舟烟雨菛垄,又见炊烟袅袅。迎龙庙与古镇虽已不在,但这座曾经的薄弱村在南上海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出华丽逆袭的故事,打造出令人向往的美好乡村生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