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孜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每逢节庆,在闵行区江川街道,鱼龙欢腾,舞出一番蓬勃热闹的气象。名为《鲤鱼跳龙门》的鱼龙舞是“老闵行”传统舞蹈,音乐奏响,双龙起舞,时而盘旋而上,时而翻滚跳跃,鲤鱼穿梭其中,伺机跳跃龙门,伴随着鱼龙交汇,双方展开激烈追逐,演出也跟着鼓点达到高潮。
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是以清嘉庆年间形成的本地鲤鱼灯习俗和传统舞龙为基础,并融入安徽制灯风格和苏北舞草龙技艺而形成的群体舞蹈,2013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闵行的非遗文化名片之一。
江川路街道常被称为老闵行地区,处于黄浦江水陆要津,相传清嘉庆元年,闵行学子李林松北上赴考,在横泾码头上船后,忽然有两条尺把长的鲤鱼跃上船头,随行的书童脱口惊呼“鲤鱼跳龙门啦!”之后,李林松此去果然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自此,“老闵行”逐渐形成了“鲤鱼跳龙门”等节庆习俗,并流传于塘湾、北桥、马桥等闵行其他地区,每逢当地元宵灯会、端午庙会等节日及庆典场合,鱼龙两队分别手持鲤鱼灯和龙灯,以李松林的故事为原型,在广场上,演绎“鲤鱼跳龙门”,情节生动有趣,场面热闹欢乐。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迁,这项气氛热烈的传统舞蹈也曾一度失传,直至20世纪末,才被从史料中挖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1994年,经过整理和复原,《鲤鱼跳龙门》被收录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上海卷》及《上海民间舞蹈集成》。
2010年,闵行区江川文化馆在传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再度排演,以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为传承基地,《鲤鱼跳龙门》绽放出了新的光彩。“鲤鱼灯和舞龙如何结合起来是一个难点,除了舞龙的竞技性,还要有表演的性质,所以我们邀请舞蹈老师,进行舞蹈编排,包括怎么走位、怎么融合,不断去完善内容。”俞寄民是《鲤鱼跳龙门》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退休前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从事文体相关工作,回忆起让非遗“舞”起来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自2010年以来,从舞蹈编排、组建舞龙队到带队演出,俞寄民配合江川文化馆,全身心投入进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也见证着《鲤鱼跳龙门》的延续和创新。如今,《鲤鱼跳龙门》已组建起闵行区中心小学、闵行区鹤北初级中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多支传承队伍,并多次受邀参加市级、区级的传统民俗活动的演出。其中,江川文化馆把《鲤鱼跳龙门》作为“非遗进校园”的特色项目,编排出新的舞台版本。
“手持鲤鱼灯做动作有难度并有危险性,新版本减少了竞技性,加强舞蹈编排,改为由闵行区中心小学的学生扮演小鲤鱼进行表演,而鹤北初级中学的学生则组成舞龙队。”江川文化馆舞蹈编导老师李曼介绍,在传统舞蹈中,鲤鱼跳龙门是标志性动作,需要手持鲤鱼灯的表演者踩着队员的背跳过龙门,在新版本中,则改为小鲤鱼侧翻进门。
“非遗进校园能培养起孩子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俞寄民说,除了已经组建的中小学、高校等多支传承队伍,他还在社区中向退休群众传授技艺,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项目可持续的传承发展,焕发蓬勃的生机,是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