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彩龙船表演 再现百年“金罗店”风采
记者 袁梓涵 摄

  □记者 施勰赟

  龙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是推进农业发展的要素,也是一种文化经济资源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龙舟竞渡,是各地都有的端午习俗,但在宝山罗店,划龙船的精髓并不在竞渡,而在观赏,是融合了祭祀、祈福的旧时划龙船的场景再现,是对历史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要了解罗店龙船的起源,不得不提到“金罗店”的辉煌历史。

  粉墙风动竹,水巷小桥通……水系发达的罗店历来与船有着深厚的渊源。明代前期,罗店已成大镇,“比闾殷富”“徽商輳集”的古罗店有着“三湾九街十八弄”之说,是人文荟萃,富甲一方的经商之镇。彼时,“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的说法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明清时,罗店“三湾九街十八弄”的第一湾“韩家湾”有一个特殊的船工群落,百余户人家,80%都是以造船为业,打造的“滩船”因吃水浅、航速快、适宜浅水航行而闻名。这也为之后罗店自建龙船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罗店自建的水上龙船数量可观,每年端午,商会都会集资举办龙船会,邀请艺人表演吸引百姓观看。不同的码头有不同颜色的龙船,共有七色。节期中,各路艺人八方云集,滚灯、手狮、皮影、锣鼓、弹词……百戏杂陈,竞相献艺,十分热闹。

  各地龙船多以竞渡为主,唯罗店龙船独树一帜。

  以表演为主的罗店龙船,船体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别致。就制作工艺而言,凝聚了造船、建筑、木雕、漆绘、织锦,刺绣、扎灯、书画等众多造型艺术的精华。

  罗店龙船船身小、船底平。不仅龙头要传神,要高高昂起,龙嘴朝天张开,要用香樟雕刻,船尾也要向上,龙鳞要遍布船体,每一片鳞片都要反复雕刻才能栩栩如生,在做拼接时,船体与龙头龙尾的鳞片要“天衣无缝”。此外,船头有牌楼、船尾有艄亭,十八般兵器和各式乐器一件不可缺少,牌楼原型还选用了罗店本土建筑“真武阁”,精细到阁内供桌、门口挂灯、角上铜铃都一一呈现……“龙船的每一个细节、角落,我这双手都反反复复触摸过很多遍,闭上眼睛,龙船的模样都会浮现在我脑海里。”60多岁的张国忠,制作龙船已有20多个年头,在他看来,龙船的形与神、装备的齐全、细节的勾勒都十分重要。

  华美的龙船最终为的是表演那刻让众人惊艳。旧时罗店划龙船时,汇聚了打击乐、丝竹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众多民间表演艺术,有“水上行街”之称,在江浙沪龙船活动中独树一帜。除了各类文艺表演的综合展现,划龙船的舵手、划手作为表演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怎么划、做哪些高难度、有噱头的招牌动作也十分讲究。

  然而,罗店龙船也曾因为历史原因一度绝迹于世,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已是1993年。韩家湾的“造船世家”张氏三兄弟,为了能够让这一承载罗店历史的龙船不被世人遗忘,各自拿出了多年来的积蓄,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让龙船再现。

  2003年,罗店镇政府为了让当地百姓再睹龙船盛会,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并出资支持张氏兄弟继续龙船的制作。在罗店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罗店龙船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并于2008年成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龙年吃龙糕 传承百年白龙糕供不应求
华彩龙船表演 再现百年“金罗店”风采
东方城乡报专题06华彩龙船表演 再现百年“金罗店”风采 2024-02-16 2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