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年吃龙糕 传承百年白龙糕供不应求
见习记者 王金秀 摄

  □记者 曹佳慧

  凌晨3点多,沉睡中的干溪街亮起了一盏温暖的灯,陆建强、俞文华夫妇又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年关将近,夫妻俩在金山吕巷经营多年的白龙糕坊,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

  做了20多年白龙糕的陆师傅,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心。将提前泡好的米磨粉、过筛后,他用刚刚好的力道,将洁白又细腻的米粉铺满磨具。太过用力,米粉压得太实,糕就不够松软。再用刚刚好的手感,让每一小块糕都包裹着相同分量的豆沙。少一点,一口就吃不到豆沙馅;多一点,就失去了甜而不腻的平衡感。奘好的白龙糕,还得等一等才能上蒸锅。陆师傅说,白龙糕在蒸之前,还有一道“醒粉”的工序,是为了让大米和糯米配比而成的米粉更好地融合。而醒粉的时间长短,要根据湿度、温度灵活调整。

  “叮铃……”定时器响起,经历40分钟蒸制后,白龙糕终于出炉。陆师傅细细查看制作完成的白龙糕,时间和温度赋予它晶莹剔透的光泽感。腾腾热气散去,他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

  陆师傅制作的白龙糕,有一神奇之处。刚出炉时是糯而不粘的口感,即便直接用手拿取,指尖依然干干净净;放置半个小时的白龙糕则更有嚼劲,咀嚼间在口腔中迸发更多米香,凉了也好吃。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吕巷白龙糕,一直是当地村民在重阳节舞龙社庆活动中舞龙队的“御用”食品,与小白龙信俗一起闻名遐迩。白龙糕制作技艺经历了从家庭传承到授徒传承的转变,传至陆师傅时已是第四代。2015年,白龙糕的制作技艺成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师傅作为传承人,始终秉持匠心,做好每一块糕。在他经年累月总结出来的制作工艺里,处处是独具匠心的细节。例如,白龙糕的原料需要选用优质糯米、粳米按比例配制而成,粳米必须选用当年的新米;泡米则需要根据气温和湿度决定浸泡时间;“拌糖水”是制作白龙糕的关键,甜而不腻的白龙糕,白砂糖的分量不仅要恰到好处,原料选择更要严格……如此看来,白龙糕的制作,也是“靠天吃饭”,而始终如一的品质保证,全靠手艺人拿捏到恰到好处的“微调”。

  白龙糕坊面积不大,但名气不小。陆师傅说,自己从不做广告,一块大招牌也是低调地挂在店内。但仍抵挡不住慕名前来的食客,在干溪街上寻寻觅觅,直到尝到那一口香甜软糯。如今,人们遇上搬迁、结婚、生子等喜事,都会请亲朋好友吃糕,讨个好口彩。龙年吃白龙糕,也颇为应景。而陆师傅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更是定制了上百种模具。今年,陆师傅特地定制了龙年限定的新模具,每块糕上是不同时期的“龙”字写法,中间则是“龙行龘龘”四个字,颇受老客户欢迎。由于是纯手工制作,夫妻二人忙碌一天大约能蒸出500屉白龙糕,供不应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龙年吃龙糕 传承百年白龙糕供不应求
华彩龙船表演 再现百年“金罗店”风采
东方城乡报专题06龙年吃龙糕 传承百年白龙糕供不应求 2024-02-16 2 2024年0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