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佳慧
“过去的一年里,虽然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开局,但是非常出彩,也卓有成效。”市政协会议开幕当天,市政协常委、农业界召集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蔡友铭在分组会议中场休息时,向记者表达了听取政协工作报告后的深切感受。
“去年初,按照市委的要求,我们政协第一号课题就是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调研。通过将近半年多的时间深入一线,经营主体、农民和农业界别的委员们充分交流,还请了律师等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来关注农民、农村、农业,形成了一份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今年政协会议期间,蔡友铭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等领域深耕多年的思考,递交了多份提案。
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今年,是上海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年。而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上海的农业科技如何发展尤为重要。蔡友铭也一直在思考,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如何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不断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
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这是上海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定位。上海历年来也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部署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壮大,支撑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并辐射全国,也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
蔡友铭注意到,上海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形成好的机制。“农业科研的周期很长,一个品种的培育往往要8~10年,需要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潜下心来久久为功。”在他看来,只有持之以恒接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形成突破性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发展。
为此,他建议参照兄弟省市的相关做法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要着力培育创新团队,加大对重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和引领性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我们农业科技成果是买不来、要不来、抢不来的,所以必须要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希望上海加快实施农业创新工程,更好地吸引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上海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让上海成为现代农业的先行者、排头兵。”
加大花卉产业在本市高端设施农业建设中的比重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任务。为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
蔡友铭关注到,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是近来上海“三农”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高端精准的设施农业中,花卉园艺产业是十分重要的产业业态之一。”他认为,上海应该加大花卉产业在高端设施农业建设中的比重。
花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民对于具有多元功能价值的花卉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花卉市场需求不断拓展。“虽然2020年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 72 号文《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但目前推进落实缓慢。”
一组数据也证实了蔡友铭的观点:2023年上海全市花卉实际的种植面积约为26010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花卉总销售额为97810.8万元,单位种植面积销售额为每亩37605元,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单位种植面积产值。
蔡友铭分析,上海的花卉产业的整体设施水平还有待提升,冬季低温弱光、夏季高温高湿的不利气候条件也导致现有的温室栽培困难较多,对栽培管理的要求高、风险大,运行能耗大、成本高,产量和效益与荷兰比差距较大,带来了极大挑战。且一些核心装备和技术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突出。
针对这些瓶颈,他建议上海要加快花卉产业规划落地,在高端设施农业规划中给予花卉产业适当的发展用地空间,鼓励支持探索更多花卉应用场景,比如建设花卉园艺中心,或在美丽乡村、和美家园建设过程中加大花卉产品的使用。其次,提高花卉生产设施水平。通过整合政府资金、金融工具、社会资本,以科技为内核,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花卉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最后,还要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加快花卉种源创新,加强区域内外合作。“加快花卉产业的布局,以更好地通过现代设施农业、现代花卉园艺产业的发展,来提高上海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助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上海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