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怡彬
又“稻”一年丰收时。在青浦区白鹤镇江南村的上海江焱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水稻收割机在田间忙碌地来回作业,翻起片片金色浪花,回字形的沟渠内,工人们拉起早早放置的网兜,网上来满满一筐张牙舞爪的红螯螯虾。
近年来,江南村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稳定水稻种植、提升粮食品质为前提,探索尝试“镇+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以青浦特色水稻品种青香软粳加高价值水产品种红螯螯虾为核心组合发展特色稻渔综合种养高效益产业,目前已实现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00余亩。
一线调研
找准产业发展瓶颈
“合作社从2018年开始的30亩试验田,到2020年在江南村承包300亩土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用于大面积种植‘虾田米’和养殖红螯螯虾,除了人工拔草外,合作社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据上海江焱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卫忠介绍,“虾田米”稻谷最高亩产能达到1400斤,即使在受高温影响较大的2022年,也能实现亩产1300斤稻谷。目前“虾田米”主要在上海市区面对高端消费群体销售,销售形势和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但种养模式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对水产养殖技术的缺乏,合作社在生产管理初期还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帮助。
今年7月,江南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力在走访时发现,江焱合作社在水产养殖生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当即联系区驻村指导员工作组组长苏明和副组长戴明龙,及时对接市、区两级水产养殖专家展开技术调研,定期组织专家至合作社对稻渔综合种养进行专项技术指导,形成了水产养殖专家科技服务精准指导机制,即“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技术到社,农业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及时到点,农业技术交流电话沟通全天候”的工作机制,有效延伸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较好解决了合作社技术需求问题,为合作社更好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精准服务
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供给,又能通过高附加值的水产养殖反哺水稻生产种植,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现在除了做好水稻耕作日常管理外,还掌握不少稻渔综合种养中红螯螯虾的管理技术要点,包括高温季节稻田沟渠水草管护,投饲管理、水质管理、脱壳管理和病害管理等,”王卫忠表示,整个农业生产管理过程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均有显著提升,尤其是今年红螯螯虾的成活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平均规格达80克/尾。
精准服务后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带给种植户的是实实在在的增收。由于夏季高温季节水草管护得当,投饲管理科学,水质管理优良,据王卫忠估算,今年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红螯螯虾亩产量预计可达25千克,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都实现了丰收,也丰富“稻+”模式,真正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与传统的稻田养鱼相比,我们发展现代的稻渔综合种养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以粮为主,二是突出生态优先,三是突出高质量发展。”苏明和戴明龙在交流中表示,随着稻渔综合种养不仅稳定了粮食生产,还提供了高价值优质水产品,同时还有利于农旅文化和休闲农业发展,多功能拓展和新要素价值越发明显,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实现产业振兴。驻村干部扎根沪郊乡村,将农业专业技术和现代化治理理念传到基层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种养,创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农村农民破局增收,助力农村产业振兴,对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