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贾佳 记者 陈祈
2023年8月底,上海百村经济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村集团”)揭牌成立。这是一家由国资委占股9%,由该区1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村持1股,合计占股91%而构成的“国集”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奉贤农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的区级平台,实现市场化、实体化运营。
而自2013年7月上海启动第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时,奉贤作为本市3个试点区之一,由100个经济薄弱村组建而成的上海百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村实业”),作为该区农村综合帮扶的共育平台,也再次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百村”探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何?如果将10年前的“百村实业”视作是奉贤区委、区政府通过农村综合帮扶专项实践,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借船出海”的探路者;那么,如今的“百村集团”正在“造船远航”的发展中,全面探索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打造一艘好船,把船做大,使其有能力在国际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资本市场中乘风破浪,百村集团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10月31日,本报在头版位置刊登《10年累计分红近8亿元 奉贤“百村”公司走出农村综合帮扶新路径》。近日,本报记者继续走近“百村”探寻走访,再次解读奉贤区深入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的“战略密码”。
(下转2版) (上接1版)
借船出海
国集联动的帮扶初心
“百村集团的落成,被赋予了国有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的新使命。国有企业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也将在奉贤这一国集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架构下开展新的探索。”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华向记者介绍,百村集团启航并非没有经验可循。过去10年来,奉贤开展农村综合帮扶的创新实践,为百村集团的全面运营提供了信心和底气。
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尤其要关注“造血”机制建设。2013年7月,上海启动第一轮农村综合帮扶,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上海市加强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造血机制”创新提出了要求,并同步出台了市级农村综合帮扶专项资金的实施办法。奉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了这样一笔专项资金,并由该区100个经济薄弱村分别自筹10万元,组建了名为上海百村实业有限公司的“造血”共育平台。
记者了解到,按照上海市农村综合帮扶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百村实业所得的净收益将专项用于这100个经济薄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专款专用,针对农村综合帮扶的半市场化运作平台,在10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村年均分红达100万元,累计分红7.15亿元。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位于奉贤新城中心地段的“百村创业园”。在百村创业园二期一幢独立的小型写字楼内,国内辅助生殖领域龙头企业亿康医学的外联事务总监季剑峰向记者讲述将总部落户在此的经历。“对于我们这样一家致力于通过开发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测序技术,开展生育遗传、肿瘤诊断等医学检测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2015年就拿到了奉贤至今唯一的一张医学检验资质证书,对于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季剑峰说,“战略布局全国,但决定将核心业务迁入奉贤,是百村创业园的招商运营服务品质打动了我们。”
百村创业园是百村实业公司成立之后,运用第一笔综合帮扶项目资金购置的首个项目资产。2013年12月,以2.1亿元的成本价买下了占地40亩的商务办公楼;2015年和2016年,百村创业园二期、三期先后顺利落地。
第一轮市级农村综合帮扶资金共计8.7亿元持续用于百村创业园项目开发,不仅使园区的物业资产不断壮大,在奉贤产业运营品牌“东方美谷”的统一招商管理下,1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百村园区,近2万余家企业,30多个知名品牌在园区内扎根。其产业发展聚焦生物医药、高新、文创、健康美容等核心方向,兼顾地域特色定位,发展总部经济,如今,园区税收已突破4.63亿元,这不仅促成了“东方美谷”品牌的加速成长,也为“百村造血”带来源源不断的养分。
“对百村实业的一期、二期项目,由奉贤区属国企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全面托管运营,这就是国集联动创新实践的雏形。”百村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邵凌云告诉记者,百村实业购置的园区资产是东方美谷重要的招商载体。
“奉贤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支持‘百村’品牌发展,集合最好的招商服务、最好的招商政策。为奉贤的集体经济组织积累起了物业资产,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加速发展。”
精准统筹
共享新城发展红利
帮扶资金专项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壮大,奉贤的创新造血之举并没有停下脚步。
2018年11月,奉贤启动第二轮农村综合帮扶项目开发,成立上海百村富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村富民”)。以相同的逻辑和做法,由奉贤区94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参与,用于投资奉贤新城的优质物业等资产;按照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这一次是将净收益70%用于生活困难村民的精准帮扶。
“帮扶要扎根,万万不能就村而论,像这些经济薄弱村,从前经营性集体资产是很少的,缺少发家致富的本钱。把百村品牌做大做强,核心目的就是为这些村培育经营性集体资产。”王华说。从百村实业到百村富民,半市场化运营的“百村”品牌,成功释放出了奉贤区政府的政策性红利。
政策红利的释放,在于精准统筹。
奉贤新城,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正乘势而上加快规划建设,奉贤作为唯一享受到临港自贸区和张江双重政策叠加的区域,奉贤区委、区政府优先将人才、资金等扶持特惠政策引向“百村”品牌园区,优先考虑将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优质产业项目等由“百村”公司投资。透过这些举措,记者看到,奉贤所有经济薄弱村正因此跃居成为新城发展的真正受益者。
数据显示,目前,奉贤“百村”品牌已拥有资产31.4亿元,物业56.1万平方米,年均分红超1亿元,累计分红7.99亿元。记者还了解到,“百村”系列公司在民生、商业、产业等方向的精准投资,以项目化运营与市属、区属国企开展多元化合作,也为国集联动积累起更多经验。
如果说,奉贤在百村实业和百村富民“造血”机制探索,是开展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必选项,那么,2018年成立的上海百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村科技”)则是奉贤探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自选动作”的第一步。
蛋糕继续做大。2018年,由奉贤区、镇、村三级联动自筹成立的百村科技,由该区17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占股88%,由奉投集团代表国资占股12%,实现了完全市场化运营。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混合所有制发展,向市场化全面迈进做好了准备。
“一方面,我们不能只做‘拉底线’的工作,所有村集体都有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政策性强,特定范围、特定渠道的专款专用,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村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徐明表示,由百村科技“翻牌”为百村集团,并将原先不在百村科技股东之内的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百村集团股东范围内,实现了全区1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就清晰反映出了村级集体经济抱团联动,理顺规范化市场运营机制的“奉贤路径”。
造船远航
乡村共富的全面实践
截至2022年底,奉贤区农村集体总资产为398.08亿元,村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从2018年的287万元增至2022年的421万元;资产过亿元的村为23个,年收入超千万的村为12个,奉贤将目标指向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百村系列公司的发展和百村集团的成立,奉贤自信地抛出了新的阶段性目标。“要积极发挥百村集团的平台效应,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年均增幅不低于10%,村均可支配收入达500万元。”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秋弟说。
如此自信,显然不止来自于“造血”机制的创新。
▶在南桥镇江海村,随着奉贤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园一总部”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乡村总部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利用闲置农村集体资产和宅基地打造的“江海蜂巢”总部办公品牌,江海村享受到了近郊城镇化发展的溢出效应,定位于城市“绿心”的天然吸引力,已让32家优质企业选择在江海村落户发展。江海村党总支书记顾春峰介绍,2022年,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达1.4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2819万元。
以园区运营的思路发展蜂巢总部,让江海村更早一步感受到乡村经济价值,以及生态发展与文化挖掘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像江海村一样,近两年,奉贤由村到镇的乡村产业挖潜,唤醒了更多沉睡的乡村资源,多元化探索全面开花让闲置资产更为优质,发展乡村民宿、乡村人才公寓、乡村居家养老等多元功能不断拓展。据统计,2018年至今,奉贤乡村累计落户企业22789家,累计税收48.49亿元。
而奉贤百村集团正以强劲的资本市场竞争力参与到这样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来。“百村集团今后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乡村总部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全面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济资源,成为协调推进乡村振兴的服务平台。”李秋弟在本市农业农村工作三季度工作会议上作出汇报。
由乡入城,以城带乡。奉贤源自于农村综合帮扶的造血实践,如滚雪球一般,走出了一条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其做法的关键,正是在奉贤区委、区政府全面统筹之下,不断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参与市场化的活力;城与乡之间资源不平衡和不对等问题,也正是在以市场和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城乡资源流动中得以破解。
“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破除障碍,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摆脱不对等、不匹配、不公正的情况下,参与到全要素的市场竞争中来,释放市场的活力和价值。”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在今年本市农业农村工作二季度会议上提出如是观点。
在百村集团的运营之下,国集联动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奉贤乡村振兴全面实践打开了进入金融资本赛道的新空间。经由这一平台,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创新财税激励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路径等,多种方式的系统灵活运用,将力图破解“钱”与“地”的资源要素难题,做好乡村振兴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