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许睿捷
天灰、地陷、墙裂、水黑,煤灰弥漫,30多年前,马庄村只是徐州郊区一个刚刚靠采煤解决温饱的贫困村。
山清、水秀,乐声萦绕耳畔,中草药香扑鼻,“文化兴村”30余年,如今村庄政通人和、和美文明。
走过白墙黛瓦的村民屋舍,眼见设计大气的徐州之夜舞台,嗅到温和清润的中草药香,便知已经身在马庄村。
马庄村原是徐州贾汪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坐落于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西侧,循着“党建引领+乡风润村+产业富民”的路径,才有了如今的模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马庄村文化兴村的成果有目共睹。
一湾湖泊、一个香包,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30年物换星移,采煤塌陷区摇身一变成了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依托紧靠潘安湖景区的资源禀赋,马庄村采取了民宿、民俗表演、中草药种植、农业观光采摘等多元化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并先后对村域3个自然村基础配套、景观绿化等进行全面提升,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原本依赖煤矿脱贫致富的马庄村也吃上了旅游业这碗饭。
“绣一个团团圆圆香包,祝家家团聚幸福美好;绣一个和和美美香包,祝人人平安四季香飘。香包绣起来哟,香了天和地,年年岁岁绣出了百花争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参观了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对马庄香包连连称赞,并花30元钱买下王秀英制作的一个中药香包“捧捧场”。总书记的点赞,点燃了王秀英老人把香包产业做大的激情,也敲开了马庄香包产业化的大门。
如今的马庄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已经建成。村里与行业领先的运营转化公司合作,组建马庄香包运营团队,开通抖音电商平台,新开发功能性香包和特色文创产品80余类,研究配制中药配方16个。马庄香包产业化以来,年均产值达8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小香包”得到“大实惠”。
一根铜管、一本档案,让乡风文明浸润人心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马庄村用“6个30多年来”践行这一点——30多年来坚持不懈做好民兵、金马之声、乐团、升旗、春节大联欢、敬老尊贤六项工作。
马庄农民乐团是苏北第一支铜管乐团。30多年来,始终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提升水平”理念,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编排小品、快板、歌舞等一系列正能量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声音送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
村里从月初升国旗,周末广场舞会,过年办“村晚”,到平常各家各户的喜事,都少不了马庄农民乐团的撑场。
家庭档案、星级文明户、最美乡贤、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百姓积分超市……多年来,马庄村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依法治村规范人,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用马庄精神鼓舞人,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理论宣讲等5个平台和19个特色阵地,成立党员、民兵、巾帼、文艺4支志愿服务队伍,全村四分之一的群众成为志愿者,“甘于奉献、互帮互助”在马庄蔚然成风。
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使群众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是马庄村长治久安的秘诀所在。
一支队伍、一套系统,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一个村庄建设得好坏与否,党员干部是关键。在马庄村,多年来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带头先做,要求群众不做的,党员干部带头禁止。村里号召什么事情,党员干部始终领在前、走在先,群众就能一呼百应,因此全村形成了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齐、效益增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马庄村党委坚持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制定党员积分制实施细则,引导全体党员最大化发挥“领头雁”作用,要求村干部及时上门解决群众诉求,坚持对重点工作一天一晨会、一周一调度,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以党建引领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中,马庄村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工作,创新建立乡村数字治理“全家福”信息系统,详细统计全村3298名村民基础信息,通过党员干部“结亲”包挂行动,精准走访帮扶特殊群体;创新实施“1033”协商议事制度和“马上议”工作法,解决了“困境儿童入学”“沼改气”等一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村民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未来,马庄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富口袋”做起,在“富脑袋”上发力,谱写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马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