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祈
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陈规陋习逐渐革除,崇德向善蔚然成风……2022年以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有效遏制乡村陈规陋习,2022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农办、民政部、全国妇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上海也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统筹推进,通过乡村治理积分制、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完善村级议事协商、建设集中公益服务点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切实减轻农村群众负担。各涉农区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有效遏制了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全市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文化人,弘扬新时代文明之风
在农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首先要转变群众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为此,上海各涉农区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农村大力宣扬时代新风,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青浦区赵巷镇中步村在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道德教化、以文化人”,打造出“小辣椒”志愿者服务品牌。2022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4次,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此外,中步村还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移风易俗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形成比着看、跟着干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教育,在学习先进模范中养成文明习惯,以点带面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全面开花。
浦东新区泥城镇以红色文化凝心聚魄,挖掘泥城深厚红色底蕴,宣扬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倡导文明乡风。泥城镇公平村通过评议会、宣讲会、文艺展演等载体,积极宣扬周大根等一批泥城籍革命英烈敬老孝亲故事,大力弘扬“厚养薄葬”。不少村民群众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号召下,自觉摒弃陋习,投身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转变了乡风民风。
在金山区金山卫镇张桥村,一条全长653米的连心埭,从头到尾联系着52户家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从《张桥村志》的记载以及老党员、老同志的讲述中得知,村里和谐的邻里关系历史悠久。为此,张桥村通过梳理、整合相关资料,形成了张桥村“连心埭七礼文化”,引导村民牢记先人古训,弘扬传统美德,为移风易俗的顺利推进塑造合适的“土壤”。
积分制,让移风易俗有了抓手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己制定的“法律”,但在过去,村规民约的实施主要靠村民自觉遵守,缺少奖惩措施,群众积极性不高。
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本市各区、镇、村进一步细化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推出积分制管理方式,让村规民约有了量化评价的体系。当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被纳入积分制考核体系,辅以明确的奖惩措施,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便有了好的实现载体。
(下转2版) (上接1版)
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立足村域实情,将积分制管理与乡风文明建设相融合,以德积分,以分兑物,以“小积分”构筑乡风“大文明”。对规范举办红白喜事的村民,村里会给予积分奖励,对违反相关规定的村民,则在对应项目的考核中“一票否决”,让移风易俗成为“硬杠杠”。乡村积分制实施后,海星村村民平均办宴桌数由45桌/场下降至28桌/场,村民私自办宴行为大幅减少,近三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降至0起,形成了红白喜事规模适度、程序简约、管理规范的良好风尚。
“生态村组·和美宅基”是奉贤特色积分制项目。截至今年7月,奉贤170个村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美丽约定”条款,91个村居已落实“积分制+美丽约定”模式。各村以“美丽约定”为蓝本,区分对村民的“基本要求”和“更高标准”,分别设置基础积分和贡献积分,积分同各项村级福利的发放、物品和服务的兑换挂钩。在实施过程中,各村以宣教为主、奖励优先、惩戒为辅,依托签字承诺、公示牌、“和美宅基”奖励金、红黑榜等手段强化执约效力,推广积分制运用,有效调动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主动性、积极性。
松江区在村规民约内容上坚持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抵制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生活方式等。针对滥办酒席、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靠要”、懒汉行为,家庭暴力、拒绝赡养老人、侵犯妇女合法权益,涉黑涉恶、“黄赌毒”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制和约束内容。
闵行区同样建立了奖惩机制,进一步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闵行区农业农村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闵行区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并在全区75个建制相对完整行政村内全覆盖推广实施。浦江镇革新村将每户积分结果上墙,并根据积分发放“积分超市兑换券”,让村民切切实实得实惠、农村实实在在稳发展。2022年,闵行积分制奖补资金共配套约870万元。激励更多村民群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红白事简办,为群众减负
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红白事简办,是减轻群众负担、倡导文明风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过去,村民群众虽有改革的愿望,但没有冲破旧传统、旧习俗的契机,而此次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正是破解红白事过程中存在的封建迷信、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难题的契机。
金山区将张桥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红白事餐饮新标准。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流动厨师等关于菜单标准的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以及用餐人数情况,创新推出了《金山卫镇新时代文明倡议菜单》,将原来用餐标准由每桌2500元降低至1900元,有效遏制了红白事餐饮浪费。
奉贤区利用现有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生活驿站,打造郊区特色的“家门口”婚丧场所,承接承办社区婚丧宴席。金汇镇光辉村让村红事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全程跟进喜事新办婚礼,推出“标准婚宴菜单制”,并对执行“食物打包”“光盘行动”的家庭给予200元一桌优惠补贴,群众参与婚俗改革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嘉定区江桥镇则将移风易俗融入“两约三会”,即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民操办红白喜事前,主动填写《酒席审批表》,实行一户一档(审批表、入户宣传、酒席巡查)管理。今年年初,先农村王女士家中有老人去世,按照原先老习俗30桌宴席需连办3天,还要邀请“吹拉弹唱”送别老人,村委会工作人员、红白理事会得知情况后及时入户劝导。最终,王女士将规模减小至15桌,时间压缩至2天,取消扰民的“吹拉弹唱”,并承诺祭拜时不烧纸钱。
而在崇明横沙乡,原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办丧有“搁三朝”的传统,还存在爱面子、讲排场、送人情、比阔气等情况,群众精神和经济负担较重。为此,横沙乡全面推行“六个全面禁止”,即全面禁止吹鼓乐、焚烧冥屋、沿途撒黄、“搁三朝”、搭棚用餐、收受邻舍“人情”。同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亲人死亡后,能达到“六个全面禁止”要求的,可享受一次性“新风尚抚慰金”、一次性“新风尚奖励金”、免除基础殡葬支出费用以及与当年度社保标准相同的丧葬费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023年上半年,横沙乡161家办丧户中,办丧时间一天的63家,占39%;办丧时间两天63家,占39%;两项合计占78%,人死后“搁三朝”的陋习基本被革除。
移风易俗宣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积分制管理“接地气、聚人气”,家门口的服务“不打烊、有活力”……放眼上海广袤乡村,阡陌之间,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移风易俗似春霖甘露,悄然拂进乡间地头,催生沪郊大地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