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霞 记者 王平
浦东新区泥城镇新泐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较多,群租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该村紧扣“三个聚焦”轻装奋进,统筹好党员教育、网格管理和群众工作中“减”和“增”的关系,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得更实更深,把服务群众的事干好干细。
聚焦三会一课,减“形式”增“活力”。村里结合“第一议题学习制度”,通过“党员接力讲”创新党课学习模式,鼓励党员主动报名、自主备课,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围绕理论著作、榜样事迹等进行分享交流,将“一人讲、众人听”转为“人人争做宣讲员”。截至目前,已有一半的党员进行了接力讲。同时还设置党员积分宝,按照党龄分、榜样分、学习分、力量分、引领分等开展积分累计,年终时用积分换服务、换奖励、换关爱、换表彰,使党员之间有了“看得到、算得清、比得着”的量化指标。村里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结合群众的诉求和心声,精心设计主题党日活动,每月推出服务项目、服务清单,让党员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矛盾调解、实事项目中,获得了百姓的认可与称赞。
聚焦网格管理,减“距离”增“效能”。新泐村近年来坚持推行“庭院网格”治理模式,缩小管理半径,缓解“城中村”外来人员多的治理痛点。通过以庭院为单位,优化两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建成“网格党支部—庭院党小组—党员”的“三角”体系,村“两委”班子分片下沉到庭院,做到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通过议事协商机制,到门前院内问需于民,赋予居住在每个庭院里的村民和外来人员参与权和话语权,让人人“说事、议事、主事”,着力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开展特色活动,挖掘庭院内党员、热心群众,积极参与了美丽庭院星级户评比、便民服务等,努力把庭院打造成发现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聚焦群众工作,减“民忧”增“福祉”。基层减负做的是服务群众的“加法”,以更多的耐心和热情服务于群众,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优化政务便民层面,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规范悬挂村级组织牌子和标识,厘清村级证明事项、土地管理、三重一大、人员管理等权责边界,做到人员更清、数据更准、情况更明。在强化服务为民层面,从调查研究中破解难题,通过“敲门行动”和“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了队组便民月、节庆睦邻行、消防安全检查、走访慰问等活动,增加群众获得感。在收益分配惠民层面,先行先试开展村经济合作社综合项目的收益分配工作,集中一切力量开展意见征求、分配口径确定、核实农龄、调处分配纠纷等,合法合规地完成收益分配工作,跨出了按“农龄”共享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