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亭仪 夏炉明 赵洪进
不少人好奇鹦鹉热是鸟类的疾病吗?这个疾病与鹦鹉有什么关系?饲养鸟类、禽类或其他动物会不会得“鹦鹉热”?会传染给人吗?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这种疾病呢?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为鸟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该病主要在鹦鹉、金丝雀、海鸥、鸭、鸽子、火鸡等鸟类或禽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哺乳动物如牛、马、猫、啮齿类等是其较为少见的宿主。人类可通过直接接触病鸟、吸入它们粪便或羽毛的粉尘或鼻腔分泌物的气溶胶而患病;该病毒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或眼结膜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较为少见,但患者的分泌物中可能长期携带衣原体,从而造成他人被感染。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
鹦鹉热的流行情况
鹦鹉热最早于1874年在欧洲首次报道,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1930年前后,在欧洲、非洲和美国,共12个国家发生过暴发性流行,患者多达750人,并造成143人死亡。至今,该病在国外仍有较高数量的感染病例。
我国第一例与鹦鹉热相关的病例报道于1995年,其后各地均存在散发病例,但未有大规模流行案例。近日,我国多地诊断出鹦鹉热病例,疾控部门由此发出提醒。近年来,上海也存在零星散发病例报道。
鸟类中鹦鹉热衣原体的自然感染较为普遍;人类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也显示了感染的广泛存在。此外,猫、牛、羊等不同种哺乳动物中均有感染发生。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被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能呈现精神萎靡、厌食、大量眼鼻分泌物、腹泻,粪便呈蛋黄绿色,羽毛粗乱,濒死时呈现极度脱水和消瘦。成年鸟症状轻微,幼鸟症状较严重,死亡率可达75%~90%。康复后的鸟类可长期携带病原,并成为主要传染源。
被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猫通常表现为结膜炎等轻症,幼猫可能发生高热、跛行、精神不振、体重降低等症状。牛、羊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病原多存在于阴道分泌物中。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约1~2周,有时可达45日。临床上可分为肺炎型和伤寒型或中毒败血症型,多表现为非典型肺炎。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少数病例可出现结膜炎、皮疹或鼻出血。发病较急,症状出现后,短则1~2周,多则3~4周内可逐渐缓解。严重时可造成肺炎,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昏迷等症状,并影响多个器官。于疾病恢复期仍可能造成血栓性静脉炎、肺梗死、心内膜炎、心肌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可造成患者死亡。
如何预防鹦鹉热?
家里饲养的鹦鹉等鸟类,如果不与野生动物接触,感染鹦鹉热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只要做好日常消毒,保证环境干净通风,避免鹦鹉染病,基本可以杜绝人类感染的风险。
预防鹦鹉热,还需注意在清理鸟笼时戴好口罩及手套;接触禽鸟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对可疑病鸟及时隔离;若出现临床症状且有禽鸟暴露史,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在外游玩时,尽量不要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如鸽子等)。遇到陌生鸟类,建议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尽量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