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农业农村委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
2023年06月0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建设现代化灌区 让更多农田旱涝保收
云南元谋丙间灌区一角。刘诗平 摄

  国家水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5月26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2035年基本形成

  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规划纲要》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及区域网组成。其中主网是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为输水大动脉,以重大水利枢纽工程为重要调蓄结点形成的流域区域防洪、供水工程体系。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

  二是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合理布局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灌区工程是发展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水网建设在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累计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9.37亿亩增加到10.44亿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600亿斤。《规划纲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进行了统筹谋划。”

  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以丰补枯、跨期平衡,在空间层面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有效增加农业灌溉水量和面积,切实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促进地尽其力、水尽其用。

  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目前全国已建大中型灌区7330座,“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开展12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880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70亿立方米。

  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使更多的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优化水资源配置,修复保护河湖生态,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李国英说:“我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地下,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来源: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浦东
   第04版:倾诉
   第05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06版:新主体
   第07版:农技
   第08版:禁毒
部署委系统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
建设现代化灌区 让更多农田旱涝保收
作物生长模型+AI技术,定义智慧农业新范式
东方城乡报要闻02建设现代化灌区 让更多农田旱涝保收 2023-06-01 2 2023年06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