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字塔”阵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主要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85%。但是,从农业生产看,发达国家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60%,我国仅为45%。从品种看,我国玉米、大豆单产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生猪、奶牛等重要畜种饲料转化率、产奶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从科技发展看,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育种联合攻关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和水平。
推进育种联合攻关,不仅产业有需求,各方也有期待。按照国务院部署,2014年原农业部启动良种联合攻关工作。参加攻关的很多专家和企业表示,这在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等方面有了好的开始,希望能长期坚持;同时提出,针对利益联结不紧密、政策保障不完备等问题,还要不断改进完善。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此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业农村部系统谋划新时代新征程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
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水稻攻关组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水稻攻关组由国内水稻育种优势科研教学单位20家、种业企业16家单位组成,聚焦国家水稻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审定品种数量2000余个,其中代表性品种100余个,育成品种推广面积近6亿亩。据统计,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排名前十的品种,以及南北方推广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均由攻关组成员单位培育。下一步,将加强攻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派生型品种保护制度实施,促进育种材料交流共享。
农业农村部将组织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着力打造以十大优势企业自主联合攻关为塔尖、十大主要粮食和重要畜禽联合攻关为塔身、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国家育种攻关阵型。业内认为,这是重要的模式创新,既与我国种业发展“橄榄型”布局一脉相承,又充分考虑当前种业发展实际,推动技术集成、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据介绍,联合攻关一方面支持现有水稻等粮食作物、生猪等畜禽以及重点领域育种攻关,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玉米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大豆加快选育一批高产高油高蛋白以及适合带状复合种植、耐盐碱新品种,生猪加强优质瘦肉型猪配套系和地方猪新品种培育。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和地方特色优势,明确了64个重要特色物种的攻关任务,既有马铃薯、棉花、甘蔗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种,也有辣椒、荔枝、绵羊、鸭等地方特色物种,还有甜菜、白色金针菇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物种。
既“塑形”又“铸魂”
广东省牵头承担瘦肉型猪、白羽肉鸡、荔枝、香蕉、狮头鹅等多项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同时组织开展优质稻、黄羽肉鸡等省级育种攻关。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说,重点抓政策要素支撑,引领聚集种业创新资源。建立包含350多个项目的广东种业振兴项目库,争取1年至3年内突破一批种业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资金长期稳定支持种业振兴行动。此外,还组建广东种业振兴基金,资金总规模达100亿元。
中国农业大学参与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打开了校地、校企合作共赢新局面。“学校围绕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种业,与中化、华为、首农、大北农等企业深度开展智能育种、营养健康农作物、畜禽新品种培育合作。参与北京平谷区种业中关村建设和通州区种业园建设,在河北涿州建设国家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在海南三亚成立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该校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崔振岭看来,学校参与育种联合攻关是以“合”为贵,改“单兵作战”为“集团攻坚”。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说,该院实施“强种”科技行动,与国家育种联合攻关行动全面对接,以粮油作物和重要畜禽为重点,聚焦玉米、大豆油料、生猪、肉牛等短板弱项,加快推进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尤其是加快种业领域科企融合,深化与种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农科院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面向企业共享开放种质资源、育种平台、数据信息、知识产权和科技人才,力争吸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科院合作设立研发中心。
种业产业链条涉及政产学研银等不同主体,推进育种联合攻关,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塑形”就是做到真联合,把资源创制、亲本组配、测试鉴定、示范推广等创新环节“串”起来,把链条上的科学家、企业家及相关产业主体聚起来;“铸魂”就是建立真攻关的机制,既要辅之以义,也要辅之以利,义是压实责任、强化担当,利是资源共享、利益分享,通过政策引导,把现有的资源、材料、技术、人才用起来,发挥不同主体优势作用,一体化组织推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