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佳
春意正浓时,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的学生第一次来到黄浦江畔的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聆听“红色堰泾”的文化故事,感受幸福老人村的乡村养老生活。沿路上,学生们不忘举着“长枪短炮”记录春日里的郊野影像,为该院即将举行的“红色乡村足迹 城市网媒印记”的比赛作业积累素材。
别开生面的“行走的课堂”,将新闻实践与乡村调研相结合,这是该院开展新闻教学活动的一次创新探索。
4月14日,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与松江区叶榭镇人民政府“地校共建结对仪式”在叶榭镇堰泾村举行,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乡村振兴传播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同步举行。
乡村振兴不仅是“三农”工作的主旋律,也成为教育、文化与传播领域关注的重点。目前,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将“乡村振兴”议题纳入上海市级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提出,今后将探索以多元化方式促进双方资源的互通共享,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传递鲜活生动的乡村温度,运用所学与专长为属地乡村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叶榭镇党委副书记夏志强表示,地校共建是青年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通过项目化、课程化教学在乡村开展,有助于让青年人的智慧与灵感在乡村建设中“开花结果”,有助于促进区域特色文化的形成,推动乡村发展。
近年来,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与活力,为堰泾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赋予了鲜明特色。堰泾村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作为松江农村第一个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走出24名中共地下党员,被誉为松江浦南的“共产党员之乡”;由堰泾村“幸福老人村”开展的乡村养老实践与公益探索,及其逐步形成的乡村孝亲文化受到上海乃至全国的关注。
通过地校共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将堰泾村作为持续关注的属地乡村调研案例,今后,将通过人才、传播与教学实践资源的有机结合,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与孝亲文化的乡村价值,研究探索时代主流核心价值观与大众传播流量化的有效转化,积极塑造与提升堰泾村乡村文化的品牌传播力与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人了解乡村,喜爱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