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个平台”护卫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中华鲟保护基地一期于2016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行,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于2022年底基本建成,着力打造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育、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运行管理与综合保障等“五个平台”。

  打造水生动物“120”

  将人类医学、兽医学技术引入中华鲟等水生生物救护工作,建立“3-2-3”抢救模式,打造水生动物120。救护足迹遍及长江口、杭州湾及东海各渔场,累计救护中华鲟3200余尾,江豚、胭脂鱼、大鲵、绿海龟、糙齿海豚、中华鲎等水生生物近300余尾(只)。

  建设活体资源保种库

  建立了由物种引进、24小时巡塘检查、饵料品质控制、投喂管理、水质监测与调控、病害防治、设备运行保障、人工湿地养护等蓄养管理技术体系,构建中华鲟活体资源保种库,是我国现存重要的人工保种群体之一。

  构建长江口

  资源环境立体化监测平台

  贯彻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建立监测网络,长江口重点水域全覆盖;研制河口特色监测网,开发信息化监测技术,打造立体化监测平台,构建长江口重要水生生物立体化智能监测体系。

  开创河口生态修复新模式

  首次开展了我国典型重要河口——长江口以中华鲟和江豚等珍稀物种为主的水生资源生态保护型海洋牧场建设,建立了以“竹阵鱼礁”、“四孔式圆台型滩涂组合构建礁”为主体,配套生物底播的河口生态修复新模式,建成长江口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持续开展增殖放流

  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30余次,累计放流中华鲟、松江鲈、胭脂鱼等珍稀、珍贵物种85万余尾。放流卫星标记数据、回捕中华鲟状态显示,放流的中华鲟具备了野外摄食能力,生长情况良好,为长江口相关珍稀濒危物种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沪郊
   第03版:区域
   第04版:视觉
   第05版:阡陌
   第06版:绿野
   第07版:科普
   第08版:宠物
保护中华鲟,我们在行动
“五个平台”护卫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东方城乡报科普07“五个平台”护卫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2023-03-31 2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